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328集:草原上的新帐篷
    毡子上的月光

    一:驼队穿过黑风口时,老三正用袖子抹额头的汗。明明是初秋,戈壁滩的日头却烈得像要把人烤出油来,帆布帐篷的边角被风掀起,露出里面叠得整整齐齐的毡子,灰扑扑的,在一众崭新的行头里显得格外扎眼。

    “我说当家的,”赶车的老周咂着旱烟,鞭子往帆布帐篷那边点了点,“这毡子带得多余了吧?你看这帆布的,支起来一盏茶的功夫,收起来也不占地方。那老毡子,又沉又硬,上次下雨还漏了个洞。”

    苏明远正检查驼队的水袋,闻言回头笑了笑。他穿着件半旧的蓝布短褂,袖口磨得发毛,倒比队里年轻伙计更像个跑惯了长途的。“老周,你忘了十年前在野狼坡?若不是牧民大叔的毡房,咱哥几个早冻僵了。”

    老周吧嗒着烟嘴不说话了。那事谁能忘?那年雪下得邪乎,商队困在坡上三天三夜,是附近的牧民赶着勒勒车来,用三块毡子支了个临时窝棚,在里面点了牛粪火,煮了带着奶皮子的热茶。苏明远的爹,那会儿还是商队的掌柜,临走时非要把身上的银锁留给牧民的小儿子,说这毡子的情分,得记一辈子。

    “可现在不一样了,”跟队的年轻伙计小郑忍不住接话,他是第一次跟着跑草原线,眼里满是对新物件的稀罕,“这帆布帐篷是洋货,防水防潮,夜里睡觉还暖和。再说了,现在牧民也有不少用帆布的了,谁还稀罕那破毡子?”

    苏明远没反驳,只是弯腰拍了拍骆驼的脖子。领头的骆驼“哼哧”了一声,脖子上挂着的旧铃铛晃了晃,发出沉闷的响声。那铃铛是当年从劫匪手里抢回来的,铃舌上刻着个模糊的“苏”字,风吹日晒得发锈,却比任何新铃铛都让人心安。

    “带都带来了,”他最后说,“到了地方就知道用处了。”

    二

    进入草原地界时,风里开始有了青草的气息。远处的羊群像撒在绿毯上的珍珠,牧民的蒙古包星星点点散落在坡上,炊烟像淡蓝色的带子,慢悠悠地飘向天空。

    苏明远让队伍在河边扎营。小郑手脚麻利,三下五除二就把帆布帐篷支了起来,白色的篷布在阳光下亮得晃眼。他得意地拍了拍手,转头却看见苏明远正蹲在地上,把那块灰扑扑的毡子一点点铺开。

    毡子不大,也就够两个人并排坐,边角打着好几个补丁,有处地方还沾着去年的草籽。苏明远从包里摸出两根细木桩,小心翼翼地把毡子的四角固定好,动作轻柔得像在摆弄什么宝贝。

    “当家的,这就搭好了?”小郑凑过来,眼里满是不解,“连个挡风的都没有,夜里起风怎么办?”

    “不用挡风。”苏明远直起身,拍了拍手上的土,“这毡子不是给咱们用的。”

    话音刚落,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一个穿着羊皮袄的少年骑着马跑过来,看到河边的帐篷,勒住了缰绳。他皮肤黝黑,眼睛亮得像草原的星星,看到那块铺在地上的毡子,突然笑了,露出两排白牙。

    “是苏家的商队吧?”少年翻身下马,操着不太流利的汉语喊道,“我阿爸让我来看看,说你们该到了。”

    苏明远迎上去,笑着递过一块糖:“是巴特尔家的小子吧?都长这么高了。你阿爸还好?”

    少年接过糖,剥开纸塞进嘴里,含糊地说:“好着呢。阿爸说,看到毡子就知道是你们,让我把这个给你。”他从怀里掏出个布包,打开来是几块风干的羊肉,还带着淡淡的盐味。

    小郑在旁边看得发愣。他原以为草原上的牧民会对这些外来的商队心存戒备,没想到一块旧毡子就能换来这样的熟络。

    “这毡子……”他忍不住问,“他们怎么一看就知道是咱们?”

    少年抢先答了:“这毡子是苏掌柜的爹留下的。当年我爷爷在黑风口救过他们,苏掌柜的爹就把这毡子送给我们,说以后只要看到这毡子铺在地上,就是苏家的人来了,让我们尽管去歇脚。后来每次你们来,都会把毡子铺在帐篷外,我们远远看见,就知道是熟人。”

    苏明远摸了摸少年的头:“你阿爸呢?晚上让他过来喝茶。”

    少年点点头,翻身上马,临走时又回头看了眼那块毡子,像在确认什么似的,然后一扬鞭子,马蹄声渐渐远了。

    三

    傍晚的草原美得像幅画。夕阳把云彩染成了金红色,远处的蒙古包升起了炊烟,混合着牛粪和奶茶的香味,随着风飘过来。

    苏明远让伙计们支起锅,煮上砖茶,又拿出带来的米和盐,准备晚饭。小郑蹲在毡子旁边,用手指摸着上面的补丁,突然发现那些补丁的针脚很特别,不是汉人常用的平针,而是像草原上的花纹一样,一圈圈绕着。

    “这毡子上的补丁,是牧民缝的吧?”他问。

    “嗯。”苏明远添了把柴火,火苗“噼啪”地跳着,“前几年我们在这边遇到暴雨,毡子被风撕破了,是巴特尔的阿爸连夜缝好的。他说这毡子是两家的念想,不能坏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正说着,远处传来了脚步声。巴特尔牵着马走过来,马背上驮着个大皮囊,里面装着新鲜的牛奶。他看到地上的毡子,径直走过去,把皮囊放在毡子旁边,盘腿坐了下来。

    “苏掌柜,好久不见。”巴特尔笑着说,脸上的皱纹像草原的河流,“今年的茶叶带来了吗?我阿爸说,还是你们带来的砖茶煮着香。”

    “带来了,最好的那种。”苏明远递过一碗刚煮好的奶茶,“尝尝,放了点奶皮子。”

    巴特尔接过碗,喝了一大口,咂咂嘴:“还是这个味。去年有个商队来,用的是新茶,煮出来的奶茶寡淡得很,不如你们的砖茶有劲儿。”

    小郑在旁边听着,突然明白过来。那些看似过时的东西——旧毡子、老砖茶、磨得发亮的铜壶——其实都藏着看不见的规矩。就像这块毡子,它不只是块布料,而是苏家与草原牧民之间的暗号,是用几十年的交情织成的信任。

    夜里,草原的风渐渐凉了。伙计们都钻进了暖和的帆布帐篷,苏明远却搬了个小马扎,坐在毡子旁边,借着月光清点账目。

    “当家的,外面冷,进帐篷吧。”小郑探出头说。

    “没事。”苏明远头也没抬,“等会儿可能有人来。”

    果然,没过多久,远处传来一阵拖沓的脚步声。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拄着拐杖走过来,看到毡子,叹了口气,慢慢走过来坐下。

    “是苏家的后生吧?”老人声音沙哑,“能给碗热水吗?我从南边赶过来,走了两天了。”

    苏明远赶紧起身,倒了碗热奶茶递过去:“老人家,您去哪?”

    老人接过碗,双手捧着暖了暖,才缓缓说:“去看我儿子。他在北边的哨所当兵,好几年没回来了。听说你们的商队要往北走,想问问能不能搭个伴。”

    “没问题。”苏明远爽快地答应,“明天我们就往北走,您跟着我们,路上有个照应。”

    老人浑浊的眼睛里泛起了泪光:“谢谢你,后生。刚才我在远处看到这毡子,就想着肯定是苏家的人。当年我跟你爹打过交道,他说只要看到这毡子,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苏明远心里一暖。他想起小时候,爹总说做生意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交朋友。草原上的人实诚,你对他好,他能记一辈子。一块旧毡子,看似不起眼,却能在黑夜里给陌生人带来心安。

    四

    接下来的几天,商队一路往北走。每天扎营时,苏明远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毡子铺在帐篷外。有时候是牧民过来歇脚,喝碗奶茶;有时候是迷路的旅人,借个地方过夜;还有一次,一个赶着羊群的姑娘路过,看到毡子,非要留下半只羊,说去年她阿爸生病,是苏家的商队送了药,这份情得还。

    小郑渐渐明白了这块毡子的意义。它不像帆布帐篷那样结实耐用,却像一根无形的线,把苏家的商队和草原上的人连在了一起。那些看似陈旧的老规矩,其实是祖辈们用真心换来的信任。

    这天夜里,突然下起了雨。雨点打在帆布帐篷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苏明远被雨声吵醒,起身想看看毡子有没有被淋湿,却发现毡子上已经坐了两个人。

    是一对年轻的夫妻,怀里抱着个襁褓,浑身都湿透了。女人冻得瑟瑟发抖,男人正急得团团转,看到苏明远,赶紧站起来:“掌柜的,能不能让我们避避雨?孩子发烧了,我们想找个地方歇歇。”

    苏明远赶紧把他们让进帐篷,又生起炉火。女人把襁褓解开,露出个小脸通红的婴儿,呼吸急促。苏明远摸了摸孩子的额头,烫得吓人。

    “附近有郎中吗?”他问。

    男人摇了摇头,眼圈红了:“我们从南边来,不熟路。听说你们是苏家的商队,才敢过来的。我阿爷说,苏家的人都是好人,看到毡子就像看到亲人。”

    苏明远心里一紧,赶紧从包里翻出随身携带的退烧药,又让伙计煮了碗热米汤。他小心翼翼地把药喂给孩子,又让女人喝了点热汤,看着她脸色渐渐缓过来,才松了口气。

    “谢谢你们,”男人感激地说,“要不是看到那块毡子,我们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这雨太大,我们都快绝望了。”

    “别客气。”苏明远递过一条干毛巾,“这毡子就是给赶路的人准备的。不管什么时候,只要看到它,就有个歇脚的地方。”

    那天夜里,苏明远没睡。他坐在帐篷门口,看着雨打在毡子上,溅起一圈圈水花。毡子已经湿透了,沉甸甸地贴在地上,像块吸满了故事的海绵。他突然想起爹临终前说的话:生意场上的东西,新的总会变旧,值钱的是那些不变的东西——诚信、善良、还有那份对人的真心。

    五

    商队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交易很顺利,带来的茶叶、丝绸和瓷器很快就卖光了,换回了不少皮毛和药材。准备返程时,巴特尔带着儿子来送行。

    “苏掌柜,明年还来吗?”少年抱着苏明远送的铅笔盒,舍不得放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