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的温度已经开始攀升,沙粒在微风中簌簌滚动,仿佛大地本身在呼吸。
硝烟裹挟着沙砾在nw-77号公路交汇处盘旋,这座被称作"血门"的检查站宛如蛰伏在戈壁深处的机械巨兽。
三辆t-62主战坦克的残骸以精确的三角阵列横亘在沥青路面上,布满弹痕的炮塔与扭曲的履带在夕照下泛着暗红色铁锈,车体内部早已被掏空改装成混凝土掩体,锈迹斑斑的装甲间隙隐约可见光纤探头闪烁的幽蓝微光。锈蚀的炮管刺向天空,像是从地底长出的钢铁荆棘。
这些卡扎菲时代遗落的战争巨兽,被雷斯用钢筋和混凝土重新浇筑,复刻了1942年阿拉曼战役的工兵技法——炮塔上甚至能看到刻意模仿英军反坦克阵地的焊接痕迹。
阳光透过坦克装甲的裂口,在沙地上投下蛛网般的光斑,但gti特战队的每个人都清楚,这看似破败的废墟中埋藏着致命的杀机。
阿萨拉卫队的工兵将坦克底盘与地面焊接成整体,又在残骸之间浇筑了掺入碳化硅的复合防护墙,形成高达四米的立体防御体系——这绝非普通路障,而是经过数字化改造的杀戮陷阱。
红狼将战术目镜切换至热成像模式,远处混凝土裂缝间跃动的橘红色光斑证实了他的猜想。
四联装"短号"反坦克导弹发射器被巧妙嵌入第二辆坦克残骸的炮塔座圈,棱形发射管表面覆盖着与锈铁同色的伪装涂层,毫米波雷达的碟形天线正在以每秒37转的速率扫描着半径五公里的扇形区域。
这个代号"血门"的要塞比他预想中更加危险:除了明面上的防御工事,道路两侧的砂岩丘陵里至少埋设着十二个震动传感器,更别提那些藏匿在风化岩洞中的狙击手观测点。
"威龙,我需要火控系统接入北斗卫星的合成孔径雷达。"红狼的食指在触控屏上划出三道交叠的轨迹,全息投影立即将地形数据转化为三维网格,"敌方防空圈存在17度的扫描盲区,从东南方沙尘带切入或许……"
突如其来的尖啸声撕裂了他的话语,六架米-28n"浩劫"武装直升机如同钢铁秃鹫般从云层中俯冲而下,旋翼搅动的气流在戈壁滩上掀起浑浊的沙暴。
这些隶属雷斯将军直属航空团的杀戮机器显然早有预谋,机腹挂载的9120反坦克导弹在阳光照射下泛着死亡冷光。
gti特战队的阵型在首轮空袭中就被彻底打乱。
首枚导弹拖着湛蓝的尾焰扑来时,威龙猛拉操纵杆,三十吨重的战车以不可思议的灵活性侧滑,弹体擦着反应装甲掠过,将两具阿萨拉卫队士兵掀上半空。
他们的血尚未落地,第二波导弹已至,红隼-9激光防御系统过载前的最后一道光束,将两枚弹头熔化成铁水,赤红的金属液滴如暴雨般泼洒在战车顶部,纳米镀层在高温下发出濒死的嘶鸣。
第四辆zbd25步兵战车刚完成战术转向,连续几发9114反坦克导弹就贯穿了它的侧装甲,激光近防系统和车载灭火系统甚至来不及启动,30吨重的钢铁猛兽便在燃油爆炸中化作扭曲的残骸。
第五辆战车试图用30毫米链炮构筑防空弹幕,但直升机群发射的火箭弹雨精准覆盖了方圆百米的地面,破片杀伤弹在战车四周炸出无数弹坑,飞溅的钢珠将反应装甲撕扯得千疮百孔,碳化硼-石墨烯复合材料也收到了重创。
沙暴的帷幕在这一刻被暴力撕开。六架米-28n“暗夜猎手”武装直升机以楔形编队突现,旋翼搅动的气流卷起历史的尘埃——这些本该在博物馆安度晚年的钢铁猛禽,被雷斯植入了量子协同火控系统。
它们的武器挂架堪称军火史的活化石:左侧悬挂着1979年阿富汗战争遗留的9114反坦克导弹,弹体上苏军士兵的涂鸦仍依稀可辨;右侧却是2036年生产的“毒刺-7”量子制导火箭巢,激光编码器上还贴着哈夫克集团军工复合体的出厂标签。
当首轮火箭弹覆盖战场时,时空仿佛在爆炸中错位——某枚老式9120导弹在半空解体,飞散的1980年代模拟电路板竟干扰了蜂医的电磁屏障,而两枚“毒刺-7”趁机穿透防御网,将三辆gti的装甲运兵车炸成燃烧的骨架。
"全体散开!寻找岩体掩护!"红狼的怒吼在通讯频道里回荡,他亲眼看见三枚"旋风"火箭弹将一辆zbd25 30吨级履带式步兵战车的残骸掀上半空。
被冲击波抛飞的gti特战干员在砂石地上翻滚,防弹衣的凯夫拉纤维在燃烧,血腥味与臭氧味在热浪中蒸腾。
更致命的是,检查站方向突然腾起四道白炽尾焰——蛰伏多时的"短号"导弹终于亮出獠牙,串联战斗部轻松洞穿了另外两辆苟延残喘着的zbd25的复合装甲,聚能射流在车体内迸发的刹那,液态金属与人体组织在密闭空间里完成了死亡交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骇爪的战术终端正在疯狂闪烁,来自十二个传感器的警报信息几乎挤爆了数据缓冲区。
这个素以冷静着称的特战干员此刻额头沁满汗珠,她正在与毫米波雷达的扫描周期进行死亡竞速:每32秒一次的雷达波束就像死神的镰刀,任何暴露在开阔地的单位都会在下一秒遭遇导弹精准狙杀。
她知道,要想在电磁干扰环境下击中时速320公里的目标,需要将火控系统的滤波算法重置为"沙漠风暴"模式,同时手动修正横风带来的03密位偏差。
"红狼!我需要90秒重组火控代码!"她的手指在全息键盘上舞动成残影,量子加密信道正将最新威胁参数上传至"天穹"作战系统。
三十公里外的砂岩高地上,雷斯将军通过无人侦察机传回的画面露出狞笑。
这位以狡诈着称的军阀深谙现代战争的精髓——他特意将直升机编队的攻击时间设定在日落前17分钟,西沉的太阳不仅会严重干扰地面部队的光学观瞄设备,更能让低空突袭的直升机获得天然的光学遮蔽。
看着gti特战队在交叉火力中节节败退,他对着通讯器下达了最后通牒:
"让‘血门’的守军启动微波干扰,我要这些老鼠的通讯系统变成废铁!"
战局在此时出现微妙转机。当第六架米-28n准备对伤员聚集区发动致命打击时,骇爪终于完成了火控系统的紧急重构。
重新编译的"天穹"系统将三十七个传感器节点整合成分布式观测网络,即便是毫米波雷达的扫描间隙,也能通过地面震动与红外特征进行辅助定位。
"方位角273,俯角12度,风速修正值17节!"
露娜的咆哮声中,威龙扛起"龙牙"反载具导弹,这种配备双模导引头的智能武器正在贪婪地吮吸着战场数据。
时间仿佛在扣动扳机的瞬间凝固,发射管后喷的燃气在沙地上犁出放射状沟壑,导弹在出膛03秒后展开四片碳纤维弹翼,主动雷达与红外成像的双重锁定让夜空划过一道死亡抛物线。
米-28n的飞行员在最后时刻做出了教科书级的规避动作,释放的热诱弹在空中绽放成耀眼火球,但"龙牙"导弹的ai核心在001秒内就完成了128次轨迹修正。
当120毫米高爆战斗部在旋翼根部炸开时,纷飞的钛合金碎片如同死神的镰刀,将整架直升机凌空肢解成燃烧的残骸。
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幸存的gti队员们抓住这转瞬即逝的战机。
深蓝将25半自动单兵高速榴弹发射器架设在弹坑边缘,6p62穿甲燃烧弹形成的弹幕迫使剩余直升机拉升高度。
蜂医远程操控140电磁轨道炮,主动制导防空炮弹(ahead)的串联战斗部首先击穿机腹装甲,紧随而至的二次引爆将整个旋翼系统抛向百米高空。
燃烧的机体残骸划过抛物线砸向反坦克路障,飞溅的燃油瞬间引燃了t-62残骸内存放的反步兵地雷,连锁爆炸形成的火墙高达二十余米。
坠毁的直升机在沙地上划出燃烧沟壑,泄露的量子冷却液将沙粒熔成琉璃态镜面。
这场精准狙杀彻底扭转了战场态势。剩余的直升机编队被迫提升飞行高度,这为gti特战队赢得了宝贵的重组时间。
红狼带领突击组借助硝烟掩护抵近到路障800米处,他们携带的电磁脉冲榴弹正是对付精密雷达设备的致命武器。
当第一枚ep弹在坦克残骸上方十米处空爆时,跃动的蓝色电弧如同宙斯投下的闪电,所有电子设备都在纳米级的瞬间涌入了超过伏特的浪涌电压——这足够让价值百万美元的"短号"导弹系统变成一堆废铁。
电磁轨道炮特有的次谐波震颤声撕裂了战场喧嚣,骇爪纤细白皙的手指在触控面板上划出蓝紫色残影。
这位计算专家此刻正将140毫米主动制导炮弹的初速提升至2800米/秒,全息瞄准环里三架米-28n的发动机热源如同被钉死在解剖台上的昆虫。
"弹道预测线交汇!"露娜的警告声响起瞬间,四枚钨合金弹芯在蜂医操控的微波诱导场中完成姿态修正,ahead弹药特有的预制破片环在距离目标50米处轰然绽放——两千四百枚37克钨合金柱形成的死亡星云,将三台直升机的旋翼系统同时绞成金属碎雨。
深蓝的神经链接接口爆出电火花,他战术目镜上跳动着敌方数据链的破解进度,当阿萨拉卫队意识到制空权丧失时,地面阵地的重机枪巢已喷吐出交叉火网。
令人牙酸的金属碰撞声中,五辆加装反应装甲的bp-3步战车从沙丘背面冲出,车载2a70型100毫米线膛炮的破甲弹在gti阵线上炸出连环火球。
深蓝和红狼立刻准备好了qn-202微型红外制导导弹,连续的导弹打退了阿萨拉卫队的反攻。
"脑波同步率97!"威龙在无线电里咆哮,碳纤维外骨骼关节处的液压泵发出野兽般的低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