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341章 经济特区
    泰昌三年三月,一封来自日本的奏书,像块石头砸进了刚平静没多久的大明官场。

    这封奏书,是镇南王萧如薰亲笔所书。封面用朱砂写着“辽东新政密陈”,里面夹着三张舆图,分别画着辽东的耕地、水系和城镇,最末页,用浓墨写着三个从未见过的字:经济特区。

    奏书先到了司礼监,掌印太监李进忠捧着它,手指在“经济特区”四个字上摩挲了半晌。他见惯了各种稀奇古怪的奏疏,却从没见过敢说要“二十年免征赋税”的。

    “镇南王……这……”

    李进忠喃喃自语,还是不敢耽搁,捧着奏疏快步往乾清宫去。

    乾清宫里,泰昌帝朱常洛正对着一堆折子头疼,每天都是地方上要求增派徭役的折子。

    大明现在不缺钱,就是到处缺人!朝廷修路,地方官也跟着修……

    “陛下,镇南王的折子!”

    李进忠轻声禀报。

    朱常洛抬起头,有些疑惑。

    “萧如薰?”朱常洛接过奏书,“他不是在日本吗?怎么又有急报?”

    展开奏疏,朱常洛的眉头一点点皱起来,又一点点舒展开。看到“二十年免税”时,他猛地坐直了身子;看到“江南价统购”时,手指在案上敲了敲;看到“皇家银行免息贷款”时,忽然笑出了声。

    “有意思。”朱常洛把奏疏往案上一拍,“传旨,明日早朝,议辽东新政。”

    第二天早朝,乾清宫的丹陛上站满了文武百官。朱常洛没说别的,先让司礼监太监把萧如薰的奏疏念了一遍。

    “……臣请设辽东为经济特区:凡在辽东垦荒者,二十年免征田赋;所产粮食,由官府按江南时价统一收购;皇家银行设辽东分号,放贷予民,十年免息……”

    太监的尖细嗓音刚落,殿内顿时炸开了锅。

    户部尚书李汝华第一个出列,花白的胡子气得发抖:“陛下!此乃胡闹!二十年免税,辽东每年本可收税十五万两,二十年就是三百万两!皇家银行放贷,若百姓赖账,岂不是要国库填坑?”

    “咱大明是不缺钱,若再免了辽东的税,还要贴钱收粮,臣这个户部尚书,不如辞官回家!”

    礼部尚书刘一燝也出列附和:“陛下,祖宗之法不可变。自洪武爷定天下,赋税制度沿用二百余年,从未有过二十年免征之例。镇南王此举,是要动摇国本啊!”

    朱常洛没说话,看向站在班首的内阁首辅叶向高:“叶阁老怎么看?”

    叶向高往前挪了一步,躬身道:“陛下,镇南王的心意是好的,想让辽东富起来。但二十年免税确实太久,臣以为,可减为十年。官价统购,可按辽东本地价加两成,不必按江南价。至于贷款,可收半息,以免亏空。”

    他是老成持重的人,既不想驳了皇帝的面子,又要顾及朝臣的意见,想找个折中方案。

    “叶阁老这是和稀泥!”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是新入阁的孙承宗。他刚从辽东赞画任上回来,对那边的情况熟得很。

    “陛下,臣在辽东待过三年,知道那边的底细。”孙承宗朗声道,“辽东有良田千万亩,比江南的水田还肥,就是没人种。为啥?税重,运不出去,种了白种!”

    他指着殿外:“以前辽东有兵祸,天气又冷,百姓不愿去。可如今呢?除了修路的倭人,连个土匪都没有!可百姓还是不愿去啊!为啥?天冷啊!镇南王这法子,是要让百姓看到希望——种了粮能卖上价,还不用交税,自然有人去。”

    李汝华立刻反驳:“按江南价收粮,每石要多花三钱,每年若收五十万石,就是十五万两,这钱从哪来?”

    “从边镇军费里省!”孙承宗早有准备,“江南的粮食运到北边,每石运费要四钱,辽东的粮运到北边,,每石只要一钱五。以五十万石计,年省十二万五千两,足够补那差价还有余!”

    “另外,不要忘了!高丽可是缺粮的!咱加个两成不过份吧!”

    他又转向朱常洛:“陛下,臣算过一笔账:辽东若能年产百万石粮,不仅能自给,还能供应北部,西部战区,每年能省漕运海运银子三十万两。这笔账,划算!”

    朱常洛点点头,又看向兵部尚书王在晋:“王大人觉得,辽东的兵够用吗?若是人多了,会不会生乱?”

    王在晋出列道:“陛下放心,在辽东有三万常备精兵,还五万建设兵团的部队,镇得住。再说,百姓有地种、有饭吃,谁会闹事?”

    这时,吏部尚书周嘉谟慢悠悠地开口了:“陛下,臣担心的不是粮食,是人。辽东苦寒,谁愿意去?就算去了,能留住吗?”

    “能!”孙承宗肯定地说,“臣在辽东时,建设兵团还在盖州卫修了水利,引太子河水灌溉,能浇良田五十万亩。只要政策到位,别说普通百姓,就是江南的农户,也会愿意去。”

    早朝没议出结果,朱常洛把几位阁臣和部院大臣请到了御书房。

    刚坐下,李汝华就捧着账本站起来:“陛下,臣再算笔账。皇家银行要在辽东放贷,按镇南王的意思,头三年至少要放出去五百万两。皇家银行是有钱,可都在江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朕从内帑出。”朱常洛打断他,“朕的私库还有些银子,先拨五百万两给皇家银行,不够再从矿税里挪。”

    这话一出,众人都愣住了。万历爷在位时,内帑的银子看得比命还重,没想到泰昌帝这么大方。

    也不是朱常洛大方,而是如今太有钱了!要知道,很多赚钱的行业皇帝都有股份呢!

    叶向高连忙道:“陛下,内帑是您的私产,岂能为了辽东动?”

    “朕是天子,天下都是朕的,分什么公私?”

    朱常洛叹道,“辽东安稳了,天下才能安稳。若是辽东再乱,朕就是有再多银子,也守不住。”

    他看向众人:“萧如薰在折子上说,五年后辽东税银分三成给内帑。朕信他。”

    “我去!”众人顿时眼红了,怪不得这么大方?感情镇南王给了保证了啊!

    方从哲这时开口了:“陛下,臣担心的是官吏。辽东的官员,多是些老油条,怕是执行不好新政。要不要派些得力的去?”

    朱常洛想了想:“让萧如薰自己选。他觉得谁能用,就调谁去。特区之内,他说了算。”

    叶向高还是不放心:“二十年免税,会不会让其他省份有意见?比如陕西、山西,也常闹灾,他们要是也求免税,怎么办?”

    “那就告诉他们,”朱常洛语气坚定,“谁能像辽东那样,五年内自给自足,还能供应边镇,朕也给他们免税。做不到,就别起哄。”

    他站起身,走到舆图前,指着辽东:“这里以前是大明的门户,守住了,北拒蒙古,东防朝鲜,南护京师。现在是咱大明的粮仓,以前只知道派兵守,现在要让它自己活起来。活起来的辽东,比百万精兵还管用。”

    最后,朱常洛拍板:“辽东经济特区,准了!二十年免税,按江南价收粮,皇家银行免息贷款。明日就下旨!”

    李汝华还想再说,被叶向高拉住了。叶向高朝他摇摇头,示意别再争了。

    圣旨传到辽东时,萧如薰已经赶到正在盖州卫视察春耕。

    接过圣旨,他当场就拆开了。旁边的参将赵率教凑过来看,越看越激动:“将军!陛下准了!二十年免税,江南价收粮,还有贷款!这下辽东有救了!”

    萧如薰却很平静,他把圣旨递给亲兵收好,对赵率教说:“传令下去,按计划行事。招垦站要多设些,郎中、文书配齐,农具、种子备足。告诉百姓,到了辽东,有地种,有饭吃,还能让孩子读书。”

    赵率教有些担心:“将军,真能有那么多人来吗?”

    “会来的。”萧如薰望着刚翻过的黑土地,“天下的百姓,就图个安稳日子。这里能给他们,他们就会来。”

    果然,消息传出去没多久,山海关就热闹起来。

    第一批来的是山东的百姓。领头的叫王老实,带着老婆孩子和弟弟,推着一辆独轮车,车上捆着铺盖和锅碗瓢盆。

    到了山海关,守城的兵丁不仅不拦,还递过来两个热馒头:“去辽东的?往前走,招垦站有热水,能歇脚。”

    王老实不敢信,捏着馒头问:“真……真不用交税?”

    “圣旨上写的,还能有假?”兵丁笑着说,“去了就有地,还能借牛借种子,十年免息。好好种,将来就是地主了!”

    过了山海关,王老实发现路两旁真的有招垦站。文书给他登记,问他想种什么。

    “俺啥都会种!”王老实搓着手,“只要有地,俺能种出金疙瘩来!”

    文书给他划了一百亩地,在盖州卫东边,还告诉他:“要牛不?银行的人就在那边,去办个手续就能领,十年免息,五年后再还。”

    王老实这辈子没借过钱,犹豫着不敢去。旁边一个读过书的流民劝他:“这是朝廷的好政策,不借白不借。有了牛,能多种五十亩地,五年后早赚回来了。”

    王老实咬咬牙,跟着去办了贷款,领了一头黄牛、一套犁具,还有两石稻种。

    “俺一定好好种!”他对着辽东的方向磕了个头,拉着牛,带着家人往自己的地走去。

    人越来越多,三个月就来了三万多人。萧如薰又下了几道令:

    一是建卫学。每个卫所都要设学堂,流民的孩子免费入学,学满三年,成绩好的能去辽东都司的学堂继续读,将来有机会考功名。

    王老实的大儿子王栓柱,就被送进了盖州卫的卫学。先生是个从江南来的老秀才,教他们读书写字,还教算术。

    “爹,先生说,俺要是能考上秀才,就能当小官了。”王栓柱放学回来,兴高采烈地说。

    王老实笑得合不拢嘴:“好好学!将来当了官,别忘本就行。”

    二是开作坊。鼓励商人来辽东开铁匠铺、木器行、纺织厂,皇家银行给贷款,利息减半。

    江南来的商人陈万全开了家铁匠铺,专门打犁铧和镰刀。他算过账:三万流民,每家至少要一套农具,就是三万套,能赚不少钱。

    “这里的生意好做!”陈万全对伙计说,“官府不刁难,税还低,只要东西好,不怕卖不出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