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一百一十八章 三个派系的代言人
    只见严星楚的眉头随着阅读越皱越紧,眼神也变得越来越冷厉,最后几乎凝成了寒冰。

    “叶泰……北方……”严星楚低声念着绢布上的关键词。

    他猛地抬起头,看向周兴礼,眼中尽是寒意:“天阳城的人暴露了,有人受伤!叶泰这条毒蛇,看来是盯上我们了!”

    皇甫辉心头一紧。

    他虽然不知道是何人,但知道那是星楚大哥安插在东夏心脏的尖刀!

    周兴礼脸色也异常凝重:“叶泰此人,心狠手辣,心思缜密,是皇城司新晋的实权人物。他盯上了我们的人,麻烦大了。”

    严星楚嘴角勾起一丝极其复杂的弧度,“我们有人混进了禁军神机营,当了个百户官?还救了副将的命?”

    说着将绢布递给周兴礼:“你看看。”

    周兴礼快速浏览一遍,也是满脸的不可思议:“当真是……福将?”

    “福将?”严星楚冷哼一声,眼神锐利,“这位置是福是祸还难说!神机营掌管禁军火器,位置要害!他一个初来乍到、毫无根基的百户,又是从巡城司调过去的,不知道多少人盯着他!他那点脑子,怎么玩得过天阳城里那些成了精的老狐狸?”

    他来回踱了两步,猛地停下:“立刻传信!用最紧急的渠道!”

    周兴礼立刻铺纸研墨。

    严星楚口述,语气又快又急:

    “天阳城人员:叶泰既疑,务必蛰伏!保命为上!非十万火急,不得妄动!首要任务:查清北上缘由!自身安危为重!”

    他顿了顿,补充道:“告诉曹百户,给老子当好了!别得意忘形!要是被人揪出来,连累了兄弟们,老子剥了他的皮!”

    周兴礼运笔如飞,将严星楚的话一字不漏地记下。

    “另外,”严星楚看向周兴礼,眼神幽深,“周佥事,动用我们在天阳城能动用的所有力量,给我盯紧皇城司,特别是叶泰!必要的时候……可以给他们提供有限度的支援,但绝不能暴露!”

    “属下明白!”周兴礼肃然应道,他知道,天阳城那边的无声战场,骤然升级了。

    严星楚走到窗边,看着武朔城渐渐亮起的万家灯火,眉头紧锁。

    武朔城的棚户区在改造,人力耕车在赶制,王东元在呕心沥血……北境在艰难地恢复元气。

    可天阳城那看不见的刀光剑影,却比草原上的恰克铁骑更让他感到沉重。

    曹大勇那个憨货……希望他真有点狗屎运吧。

    武朔城的夏天,在紧张与忙碌中飞快流逝。

    劝农司衙门俨然成了城中最“热闹”的所在。

    王东元以其近乎苛刻的急迫和严星楚赋予的绝对权威,将整个武朔城的文官系统催得如同上了发条的陀螺。

    荒地详图、土样分析、老农问询、良种寻访……一道道命令如同雪片般飞出,各衙署的主官们叫苦连天,却无人敢懈怠半分。

    城西巨大的工坊区,日夜炉火不息。

    木屑纷飞,铁锤叮当。

    王同宜虽然年轻,却继承了父亲的动手能力。

    他带着一群被朱威从窝棚区“淘”来的半路工匠,以及工匠营被“强征”来的熟手,对照着父亲绘制的图纸,日夜赶工。

    第一架粗糙却结构完整的人力耕车骨架终于立了起来。

    当王同宜亲自踩动踏板,看着那经过齿轮传动、略显滞涩但确实能带动犁铧缓缓前行的机构时,围观的工匠们爆发出压抑的欢呼。

    王东元站在一旁,布满皱纹的脸上终于露出了连日来难得的、发自内心的笑容,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他知道,这只是开始,但这笨重的木铁造物,承载着北境无数荒原变粮仓的可能。

    朱威那边,棚户区的改造却因工匠短缺而进展缓慢。

    看着被王东元“抢走”的工匠,再看看怨气渐生的流民,朱胖子愁得头发都白了几根。

    他一边骂骂咧咧王东元是“阎王催命”,一边只能咬牙执行严星楚的指令,优先疏通防火通道和排水沟渠,同时像筛沙子一样继续在窝棚区里搜寻漏网的手艺人,效率自然大打折扣。

    直到西夏那边传来消息,吴砚卿捏着鼻子同意了严星楚“以工代赔”的方案,五十名来自安靖城的熟练工匠即将抵达,朱威才像久旱逢甘霖般,长长舒了口气。

    严星楚坐镇卫衙,如同定海神针。

    他一面批阅着洛天术从归宁送来的水利工程进展和隆济、云台等地恢复情况的报告,一面处理着田进、赵兴等人关于军务的请示。

    当王东元呈上第一架人力耕车时,他亲自下令,从军器局有限的铁料中再挤出一部分,优先供应人力耕车所需的关键铁件。

    同时,第一批按王东元指点、高价从外地购回的耐寒良种,已经分发下去,在选定的试验田里播下了希望。

    然而,平静之下,暗流从未止息。

    周兴礼以郡城卫衙署为节点,重新编织着武朔城乃至沟通起北境的情报网络。

    他手段老辣,恩威并施,很快稳住了因前期离任而有些涣散的谍报司人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西夏纵火案虽然暂时以吴砚卿的“赔偿”告一段落,但周兴礼并未放松对城内各方细作的监控。

    皇甫辉每日跟随周兴礼左右,目睹着这位谍报老手如何从街头巷尾的闲谈、商旅行人的异常的蛛丝马迹中抽丝剥茧,构建起一张无形的警戒之网。

    少年眼中的世界,变得更加复杂而深邃。

    这一日,周兴礼将一份新的密报呈到严星楚案头。

    武朔城卫衙的书房里,烛火摇曳。

    周兴礼垂手肃立,看着严星楚捏着那份刚送来的密报。

    密报内容很简短:谢至安为皇甫辉挑选的二十名军侯系年轻子弟,已自红印城出发,不日将抵武朔城。

    严星楚的目光投向窗外沉沉的夜色。

    谢至安当日离开归宁城时的确提过此事,他也点了头。

    这是谢至安对皇甫辉的拳拳爱护之心,是军侯系对自家小侯爷的重视和托付。作为皇甫辉的义兄,他无法拒绝,也不能拒绝。

    皇甫辉需要根基,需要真正属于他的人手,这是应有之义。

    但是近段时间来,不仅有关此事的书信到他这里和还有声音传出他的耳中。

    一封来自云台城张全的来信,信中沉稳依旧,却字字斟酌:“大帅明鉴,军侯系子弟入辉少亲卫,份属应当。然二十之数,皆为世袭勋贵子弟(虽多为旁支),其心向军侯,其志在传承,远非寻常军卒可比。骤然引入如此多的军侯子弟,恐使军侯一系,尾大不掉。而征召系兄弟,多起于微末,恐生隔阂。”

    另一封,来自归宁城的邵经,这位出身军侯系的大将,信中的忧虑几乎要溢出纸面:“大帅,谢帅爱重辉少之心,属下感同身受。然二十勋贵子弟入辉少麾下,声势过显。鹰扬军内,征召、科举二系,焉能无虑?军侯系内部,亦非铁板一块。此举恐非助辉少,反为辉少树敌,亦陷军侯系于风口浪尖。望大帅设法,使其融入。”

    最后是科举出身的老将陈权,他是直接面呈,因此措辞更为直接:“大帅,军侯系本为鹰扬军中坚之一,今谢帅此举,遣精锐子弟拱卫辉少,情理之中。然,鹰扬军非军侯一家之军!征召系乃大帅起家根本,科举系亦在奋力融入。此二十人,名为亲卫,实为种子。若其抱团,自成一体,日后军中议事,恐生掣肘,徒增内耗。望大帅慎思,及早平衡。”

    二封信,一人面禀,三个角度,三个派系的代言人。

    张全代表征召系的警惕,担忧根基被动摇。

    邵经则代表了军侯系内部的清醒声音,害怕成为众矢之的,也担忧皇甫辉被捧杀。

    陈权代表科举系的现实考量,忧虑话语权被挤压。

    严星楚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发出沉闷的笃笃声。

    他当然明白,以鹰扬军如今的体量和在北境的地位,内部不可能只有一个声音,一个派系。

    这非但不是坏事,某种程度上还是好事。

    征召系(如张全、田进、陈漆、陶玖等)是他起家的班底,忠诚勇猛,但眼界、学识多有局限;科举系(如陈权、及参加过科举的洛天术、面前的周兴礼等)提供治理地方所需的文官骨架和视野;军侯系(皇甫辉、邵经、李章等)则带来了正规军的底蕴、人脉和战术传承。三股力量,如同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他担心的,从来不是派系的存在,而是派系间的内耗倾轧,是那种因门户之见而损耗自身力量的愚蠢行为!就像现在,谢至安派二十个人来保护、辅佐皇甫辉,这本是人之常情,却立刻牵动了三根敏感的神经。

    “不是坏想法,是派系间的天然维度不同……”严星楚低声自语,周兴礼垂目静听。

    张全的担忧,源于他出身微末,深知军侯系那种与生俱来的勋贵烙印和凝聚力,对征召系草根兄弟可能造成的无形压力和心理落差。

    陈权的进言,则源于他科举正途的出身,对勋贵子弟抱团本能的反感和对公平竞争环境的维护。

    邵经的忧虑,则是一个军侯系老人,对自身派系可能因过于高调而招致孤立甚至打压的远见。

    他们说的都有道理,也都没有恶意。

    但这恰恰是派系政治最麻烦的地方——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立场上,为整体的利益(至少是他们认为的整体利益)发声,但合在一起,却可能形成巨大的阻力,甚至制造裂痕。

    严星楚的目光落在密报上那“二十名”的数字上。

    二十人,不多不少。足以形成一个紧密的小团体,随着鹰扬军的壮大却又不足以在军中掀起真正的波澜。

    关键在于,如何安置,如何引导。

    他闭上眼,脑海中迅速闪过皇甫辉的身影。

    少年眼中的倔强和渐渐沉淀的沉稳,那份背负着父亲血脉的责任感。

    皇甫辉不是蠢人,更不是野心家。但环境可以塑造人,也可以逼人。

    “不能让这二十人成为悬在辉弟头顶的利剑,也不能让他们成为扎在其它派系心中的刺。”严星楚睁开眼,眸中已是一片清明,敲击桌面的手指也停了下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