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235章 万巨款遭劫:1991年沙雅县11·13持枪劫案(2)
    多年刑侦经验形成的直觉告诉他,对手绝非等闲之辈,此案侦破恐非朝夕之功,必须做好打一场艰苦卓绝的持久战的准备。

    一辆特征模糊的摩托车、一支罕见的小口径手枪、两名消失在茫茫人海的劫匪——破案的关键突破口,在于找到车、找到枪,或者直接找到人。

    沙雅、库车、新和、拜城四县,类似的摩托车保有量近5000辆!专案组决定首先“以车找人”。

    干警们顶着刺骨的寒风,踏着厚厚的尘土,深入每一个乡镇、村落,逐一登记造册,建立详尽的摩托车档案,并逐车、逐人核查案发当日下午的确切去向和活动轨迹,一丝不苟地筛查所有具备作案时间嫌疑的车辆。

    至于那支如同幽灵般的小口径手枪,目标实在太小,一旦被罪犯深埋或抛入河流,随便往哪一扔,想找起来那真是大海捞针。

    日复一日,晨曦与星夜为伴,寒风与沙尘同行。当地的公安干警同志确实辛苦。

    “11·13”专案组的干警们以惊人的毅力,踏遍了库车、沙雅、新和、拜城四县的每一个村落、每一条山沟,走遍了塔里木河沿岸星罗棋布的团场连队、戈壁荒漠的角角落落。

    辛勤的汗水终于有了回报,各小组的情报源源不断地汇向指挥部:

    拜城县组:兵分三路,对全县283辆摩托车进行“过筛子”式清查,走访关联人员894人,严格做到“人、车、照片”三对照。

    最终在黑英山乡、铁力克镇、赛力木乡三地各锁定一名重点嫌疑人员。

    新和县组:以“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方式,对全县997辆摩托车进行了三轮拉网式普查,排查梳理出11名具有作案时空条件的嫌疑对象。

    沙雅县组:在全县范围内展开规模空前的排查,共调查登记1134辆摩托车,走访群众超过人次,梳理出各类线索17条。

    其中一条线索引起了民警的注意:

    据可靠反映,案发前几天,库车县阿拉喀格乡的买买提·尤奴斯和海力力·阿勒曾多次结伴出现在沙雅县境内,行踪鬼祟,极不寻常。

    库车县组:对全县登记在册的1753辆摩托车进行了最为严格的核查。一个重大发现浮出水面:

    阿拉喀格乡二村一组农民海力力·阿勒铜及其名下的一辆摩托车,自案发当日起便神秘失踪,音讯全无!

    同时,该乡库那斯二村八组的买买提·尤奴斯也如同人间蒸发,去向不明。

    指挥部敏锐地意识到这两条线索的极端重要性,立即集中优势力量进行攻坚核查。

    经过反复比对、交叉印证和深入细致的背景调查,最终认定:海力力·阿勒铜和买买提·尤奴斯二人具有实施“11·13”特大持枪抢劫案的重大嫌疑!

    四、 柳暗花明,关键物证

    目标锁定,干警们精神大振!突击搜查了海力力·阿勒铜和买买提·尤奴斯的住所。

    在海力力家中一番仔细搜寻后,一张他本人的结婚登记照被翻找出来。

    干警们如获至宝,满怀希望地带着这张照片,再次找到惊魂未定的四位受害者进行辨认。

    然而,期待中的指认场景并未出现。受害者们或因案发时极度惊吓导致记忆模糊,或反复端详后无奈摇头:“脸型有点像,但……又好像不太确定。”

    “那天太害怕了,真记不清了……”失望的情绪笼罩着干警,但他们深知,在生死一线的巨大恐惧下,人的记忆往往会出现偏差甚至空白。

    是就此放弃这条线索,另辟蹊径?还是坚定信心,围绕海、买二人及其社会关系进行更深度挖掘?

    杨修明处长与指挥部核心成员反复研判,权衡利弊,最终力排众议,决定杀个“回马枪”,继续深挖与二人相关的蛛丝马迹,特别是那辆关键的作案工具——红色摩托车。

    茫茫人海寻人如捞针,找一辆刻意隐藏的摩托车同样艰难。380名干警再次顶风冒雪,深入四县八乡,展开新一轮更细致、更艰苦的摸排。

    他们抱着“不放过任何一辆车,不遗漏任何一条线索”的决心,在戈壁滩上艰难跋涉。

    转机出现在12月20日!杨修明处长带领几名干警在新和县排查时,发现一个名叫亚生·热西的生意人拥有一辆红色“快乐”牌(板幅式辐条)两轮摩托车。

    这条线索立刻引起高度关注!干警们顺藤摸瓜,寻根究底,最终查明此车购自库车县邮电局。

    事不宜迟!杨处长当机立断,连夜带领干警驱车赶赴库车县邮电局。局领导热情接待并证实:

    此型号(c型750型)摩托车确系新疆邮电器材公司于1989年8月生产,该邮电局于当年共购进过八辆同款车型。

    “具体是哪些人购买了这些车?特别是这辆红色的?”杨处长急切地追问负责销售的同志。

    “时间有点久,有七位顾客的名字一时记不太清了,”销售员努力回忆着,突然眼睛一亮,“但有一个叫海力力·阿勒铜的,印象特别深刻!他买车那天特别兴奋,眉飞色舞地跟我们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们知道我这名字啥意思不?海力力是银子,阿勒铜就是金子!我海力力·阿勒铜不光要有金子银子,将来还要有大把大把的钞票!’那股得意劲儿,想忘都忘不掉。”

    他边说边快速翻出当年的销售登记册,指着一条记录,“喏,就是他,1991年10月10日买的这辆红色‘快乐’牌。”

    “又是海力力·阿勒铜!”杨处长心中豁然开朗,一股破案的曙光仿佛穿透迷雾。“立即行动!彻底查清海力力·阿勒铜所有的亲戚、朋友、同学、社会关系网!

    挖地三尺,也要把他和他的摩托车找出来!”这道死命令迅速通过电波,传达到各个专案小组。

    然而,海力力·阿勒铜及其摩托车如同泥牛入海,杳无音信。要在广袤的新疆乃至全国范围内,找到一个刻意隐藏、浪迹天涯的人,其难度可想而知。

    五、 茶肆闲谈,牵出同伙

    侦查工作再次陷入僵局。某晚,阿拉喀格乡一处喧闹的娱乐厅内,下棋的、打牌的、玩康乐球的、天南海北闲聊的人们各得其乐。

    几名奔波了一整天、调查海力力·阿勒铜社会关系的干警也疲惫地走进来,想稍作放松。

    多年的刑侦经验告诉他们,市井茶肆间的闲谈碎语,有时恰恰隐藏着意想不到的线索。

    “最近乡里有什么新鲜事吗?”一位干警看似随意地坐在闲聊的人群旁,随口问道。

    “嘿,新鲜事倒有一桩!”一人接话道,“听说八村那个叫端木的小子,跑到关内(内地)做生意去了,才没几个月功夫,就赚了上万元回来,真是神了!”……(待续)

    喜欢90年代大案系列请大家收藏:()90年代大案系列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