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4章 北方军库失窃案-飞贼简易手法破防枪械柜
    【案发现场】

    1993年2月的某一天,北方某省一个叫做未水镇的西南山坡上,突然来了大批的身穿警服和军服的人员。

    从着装上看,都是一些高级别的军警领导和刑侦技术人员,其中还有一些持枪警戒的战士。

    显然,附近一定发生过重大案件,否则,不可能有如此高级别的阵容,亲临一个平时并不起眼的山区小镇。

    的确,这里刚刚发生了一起惊天大案,几个小时前,井县武装部设置在未水镇的军用武器弹药库被盗,枪械库里11支54式手枪,1330发子弹,被盗贼洗劫。

    此案一出,惊动了国家高层。

    由于案情重大,高层立刻委派相关高级侦查组,协同省公安厅和军区指挥员,在案发第二天,一同赶到案发现场,前来指导协助地方公安,侦破此起建国以来,性质最恶劣的军库盗窃案。

    有人可能疑问:为什么县武装部的枪械弹药库,一个如此重要的军管处,却设置在一个不起眼的镇上?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未水镇是一个山区镇,但也是一个优良的靶场,九十年代,武装部要定期对辖区内的民兵,进行实弹射击训练,以备战时需要。

    所以,为了训练方便,就把武器弹药放置在未水镇政府,相对比较坚固的房间里,军械库共有4个房间,每个房间有里外两层门,外面一道是用加厚的钢板定制的特制防盗门。

    里面是木门,用的是防盗锁,进入室内是存放枪支和弹药的特制金属柜,每个柜门的锁都是经过重重加密而成,高约2米。

    经过现场勘查,盗贼是用撬棍打开的第一道门,然后是通过技术开锁打开了木门,而后进入室内,盗贼利用自己随身携带的电钻,对着锁心的正下方,钻了一个眼,然后用自制的带有弯钩的细铁丝,勾住锁头,然后打开了柜门。

    显然,盗贼是一个熟练的盗窃老手,清楚保险柜锁的内部结构,一般的盗贼是没有这个能力。

    现场七个柜门都被歹徒用同样的手法打开。之前,柜里存放的有轻机枪,冲锋枪,步枪和手枪,以及大量的子弹和手榴弹。

    【案情分析】

    经过现场清理,各种长枪和手榴弹原封不动,而唯独11支54式手枪和1330发手枪子弹不翼而飞,歹徒为什么要盗取这么多手枪和子弹?又为什么只盗取短枪而不要长枪?

    而盗贼只偷手枪不要长枪的目的,是为了携带方便。

    如果盗窃枪支是为了下一步团伙作大案,现场的冲锋枪以及步枪火力更猛,歹徒为什么没有窃取?所以,盗枪为团伙做大案的可能性也被排除。

    如果歹徒想用手枪进行抢劫作案,是用不上这么多的枪支和子弹的,如果他在与军警对峙时,能够开出三枪还没有被打死,就说明他命够大的。

    剩下的只有一种可能:歹徒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把枪支和子弹弄到黑市进行交易,以赚取钱财,那时,黑市一颗手枪子弹可以卖到50元,军用手枪至少也在2000元以上。

    专案组经过研判,盗贼应该是本地人,因为外地流窜犯不可能知道,在这个偏僻的小镇,还有这么一个枪械库。

    而且,罪犯应该有多次盗窃的犯罪前科,并能熟练掌握各种开锁技术。

    从现场看来,用电钻连续打开七个保险枪柜,至少需要半个小时以上,而且,夜间用电钻在金属柜上钻眼,即使把门关着,声音也不会小,说明歹徒心理素质极好,心狠手辣,作案不计后果。

    【排查】

    据此,专案组立即组织公安干警,民兵和治安协管员,对本县及周边县市进行大规模的排查,有盗窃前科的人员是摸排的重点。

    在排查中,镇政府一个看门的王老头,反应出了一个重要情况:

    案发当晚凌晨2点30分左右,王老头夜间出来方便,他看见一个人影从大门口外面经过,他仔细一看,是镇上的惯偷郭某,后面背着一个装满东西的大包。

    王老头清楚,这个郭某背着的包里肯定是盗窃的物品,在凌晨两点,鬼鬼祟祟的不是做贼就是盗窃。

    王老头反映的这个信息引起了专案组的重视,郭某本身就是一个盗窃犯,而且案发时段在案发现场附近出现过,嫌疑很大。

    但通过对郭某的平时盗窃手法和习惯分析,有熟悉他的侦查员提出了不同看法,敢于做出如此惊天大案,而且手法这么老道,不像郭某所为,他也不具备这个能力,平时偷个狗摸个鸡还行。

    不管怎么说,先把他逮起来一审便知。

    待干警马不停蹄赶往他家围捕时,发现郭某已经出逃,于是,干警循迹追踪,在一个开往省城的公共汽车上,将其擒获。

    后经审问,很快就排除了郭某的作案嫌疑。

    据郭某交待,他说案发当晚,他和盗友王某一同盗窃了一家小卖部,当时背包里装的全是小卖部的一些日常用品,烟酒,盐,醋,酱油之类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侦办人员根据郭某的交待,马上到小卖部进行核实,现场发现有大量的凌乱手脚印,经过对比,这些印记正是郭某和王某的偷窃时留下的。

    一个人在同一时间段,不可能在两个地方同时作案,所以,警方果断地将其排除。

    在审讯时,郭某坦白了10多次伙同王某,在村里小卖部进行盗窃的罪行,放在那个时代,这也得判他们好几年。

    【确定嫌疑人】

    郭某为了寻找立功赎罪的机会,于是向警方提供了这么一个情况,他以为盗窃枪库案,可能是他熟悉的一个道上的朋友所为。

    “那人叫什么名字?”侦查员问道。

    “他叫张晨洋。”郭某答道。

    侦查员追问:“你有什么证据说是他作的?”

    郭某说:“我也没有证据,但是我感觉就是他,因为他向我打听过枪械库的情况。”

    审讯干警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重要的信息点。

    于是继续问道:“你把你们是怎么认识的,他什么时候向你打听,怎么打听,你怎么回答的过程详细讲清楚,如果你讲的属实,你的案子我们会酌情考虑,如果胡编乱造,你想想后果。”

    郭某知道偷盗枪械库的严重性,他之所以案发后要出逃,是因为第二天看见镇上一下子来了这么多军警,他担心案发时段盗窃小卖部的事,会把自己牵扯到盗抢案,所以想到了外逃。

    听讯审干警这么一说,他一五一十的把整个过程如实讲了一遍:

    这个名叫张晨洋的人,也是一个盗窃犯,因为经常晚上出来“做事”的人,大多数相互都认识,而且都是一个镇上的。

    一次,郭某和王某背着一袋子赃货来到一个销赃点,正好遇到了张晨洋也在销赃,郭某就想请张晨洋一起到镇上小酒馆小酌几杯,希望张晨洋有机会能介绍一些“活”给他。

    因为张晨洋是贼道上的前辈,出道早,而且开锁技术活没啥说的,所以,郭某平时就想巴结一下张晨洋。

    张晨洋担心白天到酒馆喝酒,会被派出所的民警或者治安员发现,因为他盗窃摩托车和撬保险柜的案子,公安一直在抓捕他。

    后来郭某就买了一些酒肉,三个人一起偷偷跑到王某家去喝酒,他们把大门紧紧杠着,生怕有人看见。

    正喝酒时,突然外面有人敲门,张晨洋一听见敲门声,无意识地一下子窜了起来,并从身上快速掏出一把钢珠枪,躲藏在门后。

    原来是王某的老妈从外面打牌回来。

    郭某随后羡慕地问张:“您有这家伙了,真得劲儿,能不能让我看看?”

    张晨洋说:“这钢珠枪威力太小,距离远一点还不如一根烧火棍得力,只有顶在脑袋上,才起作用,我一直就想弄支真家伙。”他边说边递给郭某。

    郭某正把玩这把钢珠枪的时候,张晨洋问道:“你们知不知道镇政府里的枪械库的情况?里面到底有没有真喷子?”

    郭某见张晨洋问到关于枪械库的事,他怕惹上麻烦,所以连连摇头,更何况,他压根儿也不清楚。

    郭某一直认为此案一定是张所为,于是说道:“张晨洋回来没过几天,枪械库出事了,这不是张晨洋做的还会是哪个?”

    审讯的干警听了郭某的叙述后,说:“你说的有点道理,如果你们还能想起什么,要及时向管教反映,不得隐瞒,听清楚了没有?”

    郭某见警察赞同他的分析,知道如果这个案子破了,他就立了大功,于是连忙点头哈腰地说道:“一定,一定,听清楚了。”

    就在干警审查郭某期间,外围摸排组经过排查,筛选出了六个重点嫌疑人,而张晨洋也在被列其中。

    这一下,张晨洋的嫌疑陡然上升。

    张晨洋,男,36岁,180米高,10年前,也就是1983年,正处于严打期间,因为盗窃罪被劳改10年,后来减刑于1987年提前释放,出狱后继续盗窃,于1990年因盗窃摩托车和撬保险柜,他一直被警方追捕中。

    【嫌疑人露踪迹】

    专案组立即组织精干警力,连夜对张晨洋进行围捕,令侦查员们没有想到的是,张晨洋根本不在家,当侦查员问到张的去向时,他老婆就是一句话:“我不知道。”

    经过现场搜查,从他家厨房柴堆里下面,发现有新鲜的土,扒开一看,下面埋着一只木箱,打开木箱,里面有一只布袋,里面装着许多子弹和一把钢珠枪。

    干警立即对张晨洋的老婆进行审问,她交待出,张晨阳在案发那天晚上,带回来一包东西,然后 在厨房里忙活了很久,她问那是什么东西,张晨洋让她不要问。

    专案组立即分派追逃小分队,赶赴周围县市,在当地公安机关的配合下,对张晨洋的社会关系: 17个已经释放的狱友,还有16户亲戚进行调查。

    调查中,这些有关联的对象,都说张晨洋没有来过,于是,各点都安排两名干警进行秘密蹲点布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