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71章 乡下日子
    在风水师的眼中,看山绝非仅仅是看山的表象,那起伏的轮廓如同大地的呼吸,平缓处是吸气,高耸处是呼气;植被的疏密是山的毛发,茂密处生机勃勃,稀疏处则显贫瘠;岩石的形态是山的骨骼,嶙峋处透着刚毅,圆润处带着柔和,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

    审视大院子,关键在于其与风水环境的契合程度,这其中,重中之重便是“屋基”二字,屋基是住宅的根基,如同人的双脚,决定着整体的稳固与运势,根基不稳,再华丽的房屋也如同空中楼阁,难以长久。

    屋基与山的关系,核心在于向山和靠山,用一句话概括,便是“前有望,后有靠,左右有关照”——前方有开阔的视野,能吸纳远方的福气,望得见远山的轮廓,如同看到未来的希望;后方有坚实的山体作为依靠,能抵挡不利的煞气,挡住凛冽的寒风,如同有强大的后盾支持;左右两侧有山丘或建筑环绕,能形成屏障,聚气藏风,让有益的气场在院内汇聚,这样的屋基才是理想之选,能让居住者事业顺遂,家庭和睦。

    记得我还是个连自家后山都摸不清状况的小屁孩时,对周遭的一切都充满好奇,总爱追着蝴蝶跑,蝴蝶的翅膀五彩斑斓,停在花朵上时,翅膀轻轻扇动,像是在向我打招呼;跟着蜜蜂飞,蜜蜂嗡嗡地叫着,从这朵花飞到那朵花,后腿沾满了金黄色的花粉,那时的月泉已经分成了双月泉,两条泉水像两条银色的带子,环绕着村庄,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水流撞击着石头,发出清脆的声响,像是大自然的乐曲。

    一个下雨天,乌云密布,如同巨大的黑布笼罩着天空,雨点噼里啪啦地打在屋顶的瓦片上,发出密集的声响,汇聚成一首激昂的乐章,无法出工,父亲便利用这难得的闲暇,亲自动手,用竹子编制了一副全篾新蒸笼。

    他选取当年的新竹,竹身翠绿,带着淡淡的竹香,削去竹青,留下柔韧的竹篾,竹篾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手指灵活地穿梭,时而挑,时而压,时而绕,竹篾不断交织、缠绕,形成一个个整齐的格子,每个格子大小均匀,约摸两寸见方,透气性极佳。

    为了给这套新厨具开个好头,图个吉利,父亲午后冒着细雨下田,雨丝细密,像牛毛一般,打湿了他的头发和衣衫,头发贴在额头上,衣衫紧紧裹着身体,他却毫不在意,在田埂边的水洼里摸了许多田螺,那些田螺吸附在水草上,藏在淤泥里,被他一个个捡起来,放入竹篮,竹篮很快便装了半满,田螺壳在雨中泛着青黑色的光泽;还在湿润的泥土里捉了不少泥鳅和黄鳝,它们滑溜溜的,在父亲手中挣扎,身体扭曲着,却逃不过他熟练的指法,食指和中指轻轻一夹,便能稳稳抓住,放入另一个竹篓。

    父亲亲自下厨,系上蓝色的粗布围裙,围裙上沾着些许油渍,那是常年做饭留下的痕迹,将田螺倒入大盆中,加入清水和少许食盐,让它们吐净泥沙,田螺在水中慢慢伸出触角,微微蠕动,而后反复漂洗,直至水清见底,再放入锅中水煮,水开后撇去浮沫,捞出沥干,田螺壳在阳光下泛着光泽。

    随后吩咐我哥协助妈妈,用大针挑出田螺肉,动作细致,针尖对准田螺壳的开口处,轻轻一挑,肥美的螺肉便应声而出,只要精肉,其余的内脏和杂质通通埋到竹林根下,当作肥料,滋养竹子生长,来年的竹笋定会更加粗壮。

    田螺数量众多,单是田螺肉就堆了满满两大碗,白嫩嫩的,散发着新鲜的气息,如同刚剥壳的虾仁。

    父亲把洗净的田螺肉放入碗中,倒入料酒去腥,料酒是自家酿造的,用糯米和酒曲发酵而成,醇厚芳香,再加入姜末、蒜末、辣椒面等调料,姜末切成细末,蒜末捣成泥状,辣椒面选用本地的小米辣磨制,香辣十足,用筷子拌匀,腌制半小时后裹上玉米粉,那玉米粉是自家磨的,用石磨研磨,带着淡淡的清香,颗粒粗细均匀,再加点咸菜做底料,咸菜是妈妈亲手腌制的,用青菜晾晒后加入盐和花椒,密封在陶罐中发酵而成,酸脆可口,装了四大碗,每一碗都码得整整齐齐,螺肉在碗中层层叠叠,如同精心摆放的艺术品。

    另外还配了两格三角形的蔬菜点心,外皮用新鲜的麦面揉制,加入少许温水,反复揉搓,直至面团光滑筋道,擀成薄薄的面皮,内馅是切碎的青菜、萝卜和少许肉末,加入盐、香油调味,捏成三角形,边角捏出花纹,防止露馅,外皮金黄,内馅丰富,一共三格放入蒸笼开始蒸煮,灶膛里的火苗跳动着,舔舐着锅底,发出“噼啪”的声响,很快蒸笼便热气腾腾,白色的蒸汽从笼盖缝隙中冒出,带着诱人的香气,弥漫在整个厨房,甚至飘到了院子里。

    父亲掀开笼盖,用筷子夹起一块尝了尝,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对自己的篾货手艺和厨艺都颇为得意,眼角的皱纹因笑容而舒展,像绽放的菊花。

    我家的粉蒸田螺,堪称一绝,是远近闻名的美味,十里八乡的人都知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那一颗颗田螺,在父亲巧手处理下,洗净、水煮,而后被挑出肥美的精肉,每一块都完整饱满,没有丝毫杂质,如同精心雕琢的白玉。

    每一块田螺肉都鲜嫩得仿佛能掐出水来,带着水乡特有的清甜,放入口中轻轻一嚼,便能感受到肉质的弹嫩。

    父亲将它们放入盆中,倒入料酒去腥,那料酒在空气中散发着淡淡的酒香,再撒上精心调配的香料,花椒、八角、桂皮的香气瞬间弥漫开来,钻入鼻腔,让人食欲大开,口水不自觉地分泌。

    田螺肉在其中欢快地“翻滚”,筷子每一次搅拌都让调料均匀地裹在螺肉上,尽情吸收着浓郁滋味,每一寸肌理都渗透着香料的精华,仿佛在进行一场味觉的洗礼。

    腌制半小时后,这些田螺肉已然脱胎换骨,颜色变得红润,散发着复合的香气,父亲又把它们裹上金黄的玉米粉,每一粒玉米粉都紧紧依附在田螺肉上,像是给它们穿上了一层香脆的“黄金甲”,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

    接着,父亲往碗底铺上一层自家腌制的咸菜,那咸菜咸香可口,带着独特的发酵香气,与田螺肉堪称绝配,能中和油腻,提升鲜味,让口感更加丰富。

    把裹好粉的田螺肉整齐码放在咸菜上,放入蒸笼,随着热气升腾,厨房中渐渐弥漫出一种勾人馋虫的香气,那是田螺肉的鲜美、香料的浓郁、玉米粉的香甜以及咸菜的醇厚交织而成的独特味道,在整个院子里飘散,引得邻居家的狗都在门口徘徊,时不时发出几声讨食的叫声,尾巴摇得像拨浪鼓,仿佛也被这美味吸引。

    另外搭配的两格三角形蔬菜点心,同样毫不逊色,是餐桌上的另一道亮点。

    点心的外皮是用新鲜的麦面揉制而成,父亲揉面的力道十足,手臂上的肌肉微微隆起,面团在他手中反复揉搓,“咚咚”地撞击着案板,变得光滑筋道,麦香扑鼻,那是阳光和土地的味道,纯粹而质朴。

    里面的馅料是精心挑选的时令蔬菜,有翠绿的青菜、嫩黄的南瓜、鲜红的萝卜,切碎后与少许肉末、葱花、姜末混合,肉末是自家养的猪肉,肥瘦相间,葱花嫩绿,姜末辛辣,加入适量的盐、生抽、香油调味,搅拌均匀,色彩丰富,香气四溢,光是看着就让人胃口大开。

    父亲将馅料包入面皮,捏出漂亮的三角形,边角捏得紧实,形成细密的褶皱,防止露馅,放入蒸笼与粉蒸田螺一同蒸煮。

    不一会儿,蔬菜点心的清香也融入到厨房的香气之中,与粉蒸田螺的味道相互交融,层次丰富,让人闻之垂涎欲滴,肚里的馋虫都被勾了出来,恨不得立刻掀开蒸笼大快朵颐。

    我家的粉蒸田螺,哪能像别家那样带壳煮了就吃?

    那样太过粗糙,辜负了田螺的鲜美,如同暴殄天物。

    那可是我童年记忆中的第一美味,肉质鲜嫩,口感丰富,带着玉米粉的软糯和香料的醇厚,入口先是玉米粉的清甜,接着是田螺肉的鲜美,最后是香料的香辣在口中回荡,比黄鳝还要好吃百倍,每次吃都觉得是一种享受,舌尖上的每一个味蕾都在欢呼雀跃。

    好东西太多,一家子肯定吃不完,况且大宗厨具启用的第一餐,按照当地的习俗,最好有客人来,寓意着人丁兴旺,财运亨通,如同春天播种希望,秋天收获果实。

    有了好的开头,往后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好东西可蒸,也会客人不断,人气满满,日子过得热热闹闹,充满欢声笑语。

    必须得找人来分享美味,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是家父常做的事,他总说,分享能带来更多的快乐,一份快乐分享出去,就会变成两份,甚至更多。

    就是那晚,家父留下了路过的老放牛匠——龙王沟大名鼎鼎的李大爷,他常年赶着牛群在山间穿梭,皮肤被晒得黝黑,像浸透了墨汁,手上布满老茧,却有着一双明亮的眼睛,炯炯有神,仿佛能看透山间的每一处秘密,见多识广,知晓许多乡野传说。

    在我家喝酒、吃饭、留宿,父亲拿出自家酿的米酒,酒色清澈,像透明的琥珀,带着米香,用粗瓷碗斟满,碗沿有些磨损,却干净整洁,给李大爷斟满碗,两人边喝边聊,气氛融洽,话语间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

    晚饭后,酒过三巡,李大爷脸颊通红,眼神却依旧清明,与家父闲聊,话题从庄稼收成聊到山间趣事,说到今年的玉米长势喜人,定会有个好收成。

    ? ?章节名称请以内文中所显示的为准。

    喜欢水不暖月请大家收藏:()水不暖月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