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老爹第三日中午才赶回来,带回了好消息。
要能存住冰,地窖至少要挖两丈深,这是个大工程。
“......知道你着急,田叔喊上村里所有壮劳力,这两天几乎是不带停地干活,豆腐作坊都歇了。总共挖了两间屋子大,一人高的窖子。正好山里有条小沟还上着冻,大伙背着篓子去凿冰,里头现在塞满了,应该够用大半年了。”
“辛苦田叔他们了,爹爹也受累了。”沈云姝歉意道,暗暗决定以后做事要想得更周全些。
心头一块大石没了,当天大家就张罗去大姑新房闹新居,燎锅底。这几日大姑只去收拾了几回,特意没搬过去,就等着大家一块去热闹。
下晌卖完黄金盏,除了王氏和沈老爹留着看店,其他人跟着大姑去置办了闹新居的东西,就直奔新宅。
虽然入户仪式简略,他们还是准备了几把新扫帚,一个八分满的米桶,几个红包,新的碗筷碟子一篮,两捆柴火。
挑着不同东西进门的时候喊句吉祥话,扫帚是除旧迎新;米桶是衣食无忧;柴火是财源滚滚;碗筷是人丁兴旺;红包塞到枕头下,寓意高枕无忧。
新宅子本就打扫干净了,给每扇窗户都贴上红色剪纸,再把带来的三层喜馍塔往桌上一放,这么一捯饬,喜庆的气氛就出来了。
帮着大姑把床铺铺好,正屋一间,厢房一间给珍儿,把锅子安上灶,调料摆好,灶塘里开火,就可以燎锅底了。
今日人多,除了一个酸菜鱼底的锅子,大姑还烧了几道拿手菜。最近沈云姝尤其爱一道香菜焗藕丸子,有肉味又有藕的沙脆口感,配上大姑调的料汁,入味不腻,奇香无比。
好吃的菜做起来也麻烦。
新鲜的藕用刀背斩成碎沫,加入盐后,用蒸布裹起来挤出淀粉水,再把淀粉水倒入锅里小火熬成糊状。
把藕碎,淀粉糊还有肉馅加葱姜花椒水调和,搓成丸子下锅炸两遍。
炸好的丸子就能吃了,几个孩子闻着香味早就流口水了,眼巴巴地守在灶房门口。沈云姝端了一碗出来,每人分了两个,吃完了还意犹未尽。
剩下的丸子上桌前用香菜和料汁在砂锅里滚一边,滋味和香味更是上一层楼。
“大姑,这菜要是放在宴席菜单上,肯定也受欢迎!”沈敦回味着藕丸子的香味,说道。
大姑边忙边笑:“那等啥时候空了,咱把菜单子再琢磨琢磨。”
“好,咱们多研究几种,价格再定高点,大姑做得这么好吃,我都觉得叫的价太便宜了。”沈云姝点头道。
之前考虑大姑经验少,没什么名气,她们定价也不敢往上比,都是参考行业中下的水准定的。以她们菜式的口味多样化,色香味兼具的优点,比照最高档也不是不行。
“好,都听你的。”
天黑前,王氏夫妻和杜夫子也赶了来,还带了两串炮仗。
廖源和沈敦把鞭炮点了,噼里啪啦的,大家便在这鞭炮声中笑呵呵地进屋吃饭了。
一顿欢声笑语,其乐融融的聚餐结束,吃饱喝足,沈云姝看着周围人的笑脸,沈老爹的欣慰喟叹,大姑的激动满足,珍儿的放松喜悦,对赚钱的渴望再上了一层楼。
她还要继续努力,创造可以让家人彻底无忧的生活。
*********************
买人的事确实如张牙人说的,很顺利而且没花多少银子。
沈老爹十两就带回了母女三人,当娘的三十来岁,大姑娘十四五的样子,和梁珍儿差不多,小女儿则十二岁,但看着和歆儿差不多大,细瘦得像根草。
三人身上衣裳还算干净,就是打满了补丁,而且薄得很。现在天还未完全回暖,难以想象三人怎么捱过这寒气。
母女显然是长期没吃饱过饭,面色蜡黄,头发如枯草,神情也很是局促。
沈老爹简单把三人来历解释了一下。
原是跟着一大家子雪灾逃出来,可孩子爹半路冻死了,她们在城门口好不容易捱到了大雪过去,回乡前一天却被公婆卖了。一大家子拿了钱回去修房子,把她们扔了下来。
王氏最是看不得这种事,忙把三人叫到后头洗漱,大姑把早上没吃完的粥喝馒头热了给她们。
母女三人几乎是狼吞虎咽,王氏怕她们一下吃太饱不舒服,便只一人一碗粥一个包子。
“......虽没什么手艺,但母女勤快地很,农活也好,家里事情都干的来。我瞧年龄也合适,就把人带回来了。”沈老爹跟沈云姝道。
古代信息壁垒极高,想学手艺不是容易的事。托人情送礼,千恳万求地谋个学徒的活,等到学出来还不知要多久。更何况一个徒弟半个儿,跟人学个手艺,这辈子都得孝敬人家,感恩戴德。
有手艺的卖身人,诸如陈叔陈婶这样的,可遇不可求。沈云姝也没想着能再找到,勤快能干就足够了。
待母女三人填了肚子,有了精神力气,沈云姝问了几句她们的情况。
母女来自一个叫郑家村的地方,全村十个里头八个姓郑,她们也一样,娘仨一个姓。两个女儿没有正经的名字,在家排行二四,便唤作二丫,四丫。她们在家什么都干,喂鸡喂猪,种田割稻,洗衣做饭,可以想象在原来的家里,她们母女定是活干得最多的那个。
沈云姝心里有了数,便让她们先歇一天,明日再正式开始做事。
大姑和珍儿睡的床铺已经收拾出来了,被褥也是现成的,就是她们身上衣裳太旧太薄了,王氏晚上回去把自己和沈云姝的旧衣裳理了几件出来给她们穿。
第二天早上到铺子时,娘仨都起来了。当娘的正跟着大姑学揉麻糬,二丫在帮珍儿煮豆沙,四丫则在窑炉前看火。
勤快的人就是省心。
其他的慢慢教就是。
做完茶点,沈云姝把她们母女的活计安排了一下。
每天早上起来先把窑炉的火烧上,再把费时间的豆沙,果酱,枣泥熬起来,要提前剥壳去皮的也处理一下,其他就等她们来了再弄。
花饽饽暂时还上不了手,就先跟着哑娘学揉面,帮着烧火蒸馒头,打个下手就行。
其他空的时候就打扫整理一下后院和铺子,活计不算重,正好养一养亏空的身体。
安排好她们,沈云姝就和大姑研究起新的宴席菜单。
喜欢指尖酥请大家收藏:指尖酥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喜欢指尖酥请大家收藏:指尖酥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