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84章 她们不是想学命,是想抢笔杆子
    我站在回廊的阴影里,夜风穿廊而过,吹得灯笼轻晃,光影在青砖上碎成一片摇曳的金。

    那句“我们也想学写命”落下来的时候,像一粒火种砸进干涸的油池,轰地一声,燃起了我心底压抑已久的火。

    我没有动。

    月光斜斜地洒在那几名宫女身上,她们围坐石阶,手中捧着那本已被翻得卷边的《宫规错漏录》。

    纸页泛黄,字迹斑驳,可她们的眼神亮得惊人,像是在读一本通往新世界的钥匙。

    尤其是那个开口的姑娘,抬起头望向命轮殿方向时,目光清澈,毫无怯懦。

    那不是祈求,不是讨好,而是一种近乎本能的觉醒——她终于明白了,原来笔也可以是刀,命也可以由自己来写。

    我忽然懂了。

    原主为何要用心头血祭阵,为何宁死也不毁掉铜镜,为何把最后一丝执念封进玉瓶。

    她不是在等救世主。

    她是在等接笔的人。

    可当年无人敢伸出手。

    如今,她们敢了。

    我转身回寝殿,脚步很轻,心却重得像压着整座宫墙。

    推开暗格,取出火种共感阵的拓本——那是我用命轮残纹与系统碎片逆向推演出来的简化模型,原本只为自救而设,如今却该让它落地生根。

    指尖一划,撕下核心符文层。

    只剩基础感知阵图,像是剥去利齿的蛇,只剩蜿蜒的骨。

    “那就教。”我低声说,“但得先让他们知道,笔比刀更重。”

    我没有禀报皇帝。

    甚至没有知会任何妃嫔。

    次日清晨,一道手令从我宫中发出:以“整理旧宫规”为由,召集二十名低阶宫人,每夜子时于偏殿集训,学习命理常识。

    名义上是“查漏补缺”,实则是播火。

    消息传得极快。

    有人冷笑,说江妃这是借机培植私党;也有人说她疯了,竟敢让宫女碰禁忌之学。

    可那些宫人还是来了,一个个低着头,脚步却坚定。

    第一夜,灯火通明。

    我站在案前,身后悬着一幅巨大的简化命轮图,线条干净,无咒无印,只有一圈圈如涟漪般的感知环。

    “你们要学的,不是改命。”我声音不高,却穿透寂静,“是看见命。”

    “看见那些被抹去的名字,听见那些被压下的哭声,记住那些被篡改的规则。”

    “你们要学的,是如何用笔,把真实从谎言里挖出来。”

    有人低头颤抖,有人眼眶发红,可没人退。

    我分发拓本,每人一份,只准带笔,不准带纸出门。

    第二日,范景轩派人送来一套铜尺。

    黄铜打造,七寸长,刻度极细,边缘磨得温润。

    传话的小太监恭敬道:“陛下说,娘娘教得太快,怕她们跟不上,量线用的,差一丝都不准。”

    我接过铜尺,指尖抚过那精细的刻痕,忽然笑了。

    他分明早就知情。

    从我下令召集那刻起,他就知道了。

    可他不说破,不干预,甚至不动声色地送来工具——这是默许,更是纵容。

    他在给我留试错的空间。

    帝王心深如海,可他对我的纵容,却浅得像一池春水,一眼望得到底。

    第三夜,果然出事。

    三人晕厥。

    不是中毒,不是受袭,而是误触了拓本中残留的一丝执念——那是原主当年抄录冤魂名录时留下的情绪烙印,怨、痛、怒、惧,层层叠叠,藏在阵图缝隙里,像一根看不见的刺。

    我早有准备。

    安神香燃起,银针出袖,三指捻针,点穴封脉,轻轻松松将三人从意识深渊拉回。

    其余宫人吓得脸色发白,有人想逃。

    我没拦。

    只当着她们的面,将三根银针并排插进香炉,青烟袅袅升起,带着淡淡的檀苦。

    “这不是术法。”我环视众人,声音冷而稳,“是心法。”

    “你们手中的笔,写的不只是字,是情绪的重量。一个字偏了,可能就是一个人的一生错了。”

    “所以,怕吗?”

    静默中,一个小宫女站了出来。

    她叫阿芜,才十四岁,昨夜值守时亲眼见同伴晕倒,吓得整晚没睡。

    她红着眼眶,声音发抖:“娘娘……我、我昨夜梦见自己变成了废后……疯疯癫癫,在冷宫里写写画画,满墙都是血字……”

    她说不下去了,跪在地上,肩膀耸动。

    有人想劝,我抬手止住。

    然后,我做了件谁也没想到的事——

    我带她去了命轮殿。

    深夜的命轮殿幽静如墓,唯有中央那枚玉瓶泛着微光,瓶底,还凝着一滴深褐色的血。

    那是原主的血。

    我抽出短刃,割开掌心,鲜血滴落,融入阵心。

    灰雾升腾,记忆碎片浮现——

    不是废后的癫狂,不是血腥的复仇。

    而是原主伏案抄录的身影。

    一盏孤灯,一叠纸,她手腕微颤,可笔尖始终稳如铁线。

    她写下三百七十二个名字,每一个都标注籍贯、死因、涉案权贵。

    

    喜欢穿书后我在后宫医手遮天请大家收藏:穿书后我在后宫医手遮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写到第一百个时,她停了片刻,抬手轻抚佛龛前那尊小观音像,指尖温柔得像在碰孩子。

    画面一转,她将《宫规错漏录》藏进墙缝前,回头看了眼窗外的月,低声说:“若有人看见,请替我接着写。”

    阿芜怔住了。

    她看见的不是疯,不是怨,而是一个人在绝境中仍坚持书写的清醒。

    “你梦见的不是她。”我盯着她的眼睛,“是你自己,怕写错命。”

    “可写命不怕错。”我声音陡然加重,“怕的是——不敢改。”

    她猛地抬头,泪水还在脸上,可眼神变了。

    像黑夜被撕开一道口子,光涌了进来。

    她跪地,不是谢恩,不是求饶。

    而是重重磕下三个头,额头撞地,声音清脆。

    第四日,无人退出。

    她们开始主动讨论如何规避情绪污染,有人提出用铜尺量笔迹间距,有人建议每日焚香净心。

    我看着她们争执、修正、记录,忽然觉得,这座宫墙,正在一点点裂开。

    而我,正站在裂缝中央,手握火种。

    第五日清晨,我站在偏殿中央,二十双眼睛望着我,安静得像暴风雨前的海。

    我取出二十枚简化版共感阵盘,轻轻放在案上。

    “今天,不做题,不背规。”

    我抬眸,声音如刀落玉盘:

    “我们,写一段真实的事。”第五日,天光未亮,偏殿内却已灯火通明。

    我将二十枚简化版共感阵盘轻轻置于长案之上,铜纹在烛火下泛着微光,像一圈圈沉睡的涟漪。

    她们站成半弧,指尖微颤,却无一人退后。

    我知道,这一夜,不只是测试,是火种落地后的第一声回响。

    “今天,不做题,不背规。”我抬眸扫过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声音如刀落玉盘,清冽刺骨,“我们,写一段真实的事。”

    空气骤然凝滞。

    有人呼吸一滞,有人下意识攥紧了袖中的笔。

    我缓缓道:“每人选一件亲身经历的错罚——被冤的、被瞒的、被改的。用阵盘描摹那一刻的真实,不准修饰,不准回避,只准写你心里记得的每一个细节。”

    话音落,香燃起。

    青烟袅袅,共感阵悄然激活。

    她们闭目凝神,指尖轻抚阵盘边缘,一道道微弱的光纹自铜环中浮现,如同记忆在黑暗中缓缓苏醒。

    我静静看着。

    第一个开口的是阿芜。

    她声音发抖,却坚定:“去年冬,我因打翻药盏被杖责十下……可那药,是李尚宫故意打翻的。她恨我替废后抄过经,说我沾了晦气。”她指尖划过阵盘,光纹骤然炸开——画面浮现:昏黄灯下,李尚宫袖中滑出一粒药丸,落入药碗;她冷笑转身,而阿芜跪地拾碗,满手药汁。

    第二个是厨房的小婢,她写的是上月膳房失窃案。

    主子说是她偷了银匙,可阵中显影——是掌膳姑姑亲手塞进她包袱,还低声说:“你若认了,家人还能活。”

    一个接一个,光纹交错,真相如潮水般涌出。

    我站在中央,心却越沉越重。

    这些事,没有一件录入宫档。

    可她们记得,清清楚楚,连风向、气味、脚步声都分毫不差。

    原来,最懂规则漏洞的,从来不是高坐堂上的权贵,而是匍匐在规则阴影下的蝼蚁。

    她们不是不会写命,是从未被允许执笔。

    殿外忽有脚步声传来。

    众人惊觉睁眼,光纹渐散。

    我转身,看见范景轩立于门畔,玄色龙袍未整,发带微松,像是刚从御书房赶来。

    他目光扫过满殿阵盘残影,眸色深得像夜海,却无怒,无惊,只有一丝极淡的、近乎温柔的了然。

    他缓步走入,从袖中取出一本薄册,封面墨字端正:《初学者命轨册》。

    他亲手将册子放入阿芜手中,声音低沉,却清晰传遍全殿:“朕批了。每月初九,开放命轮殿半个时辰,供你们进来——修正记录。”

    空气仿佛凝固。

    有人眼眶瞬间红了,有人死死咬住嘴唇,生怕自己哭出声。

    这不是恩赐,不是怜悯。

    这是制度化的赋权。

    他没说“准许”,没说“特例”,而是“批了”——像批阅奏章一样,将她们的书写权,写进了宫规的缝隙里。

    我看着他侧脸,忽然明白:他一直在等。

    等我点燃这把火,等火势足够大,大到无法扑灭,大到连他自己,也只能顺势而为。

    他不是纵容我,他是在借我之手,改这江山笔法。

    人群退去后,殿内只剩我一人。

    烛火摇曳,我正欲收阵,忽觉袖中火种微烫。

    低头一看,那枚残破的系统碎片竟自行浮现光影——

    灶膛深处,灰烬未冷。

    一名老嬷嬷佝偻着背,将一本泛黄的《宫规错漏录》抄本塞进砖缝,动作熟练,眼神平静,仿佛已做过千百遍。

    她临走前,还用脚抹平灰烬,不留痕迹。

    我心头巨震。

    原来在我们开始之前,就有人在保存真相。

    铜镜碎片无声浮现新字,血色如墨:

    【火种不灭,自有薪传】

    我指尖发冷,却又滚烫。

    正欲追查灶膛线索,忽觉袖中一动——

    那本《初学者命轨册》竟自行翻开,泛黄纸页间,夹层悄然滑出一行极小的字,墨色陈旧,却清晰如刻:

    “娘娘,我是冷宫东墙第三块砖下的孩子。”

    我僵在原地。

    风穿殿而过,烛火猛地一晃,映得那行字忽明忽暗,像一句从坟墓里爬出的低语。

    ……孩子?

    我缓缓抬手,指尖抚向那行字,仿佛能触到纸背深处,一丝极淡的、不属于这个年代的奶香,悄然浮起。

    喜欢穿书后我在后宫医手遮天请大家收藏:穿书后我在后宫医手遮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