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298章 治河安民的新理论
    鉴章先生评判两首诗的时候,沈淮面上不显,可心脏却跳得很快!

    嘭!嘭!嘭!

    一下比一下快,就连呼吸都跟着轻了两分。

    台上的鉴章先生,一时分不出高下。

    接着又将两首诗放在一起做对比,反复品鉴。

    台下的人见鉴章先生迟迟不公布结果,不由得跟着紧张起来。

    祝山卿依旧面色如初。

    可宽袖下来回摩挲的手却出卖了他的内心。

    这场诗会,看似笔墨上的切磋,实则是才华的角力、尊严的交锋、更是对认可的证明。

    大家跻身国子监,不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通过科举崭露头角,成就一番伟业么?

    那么输赢的本质,其实就是为了被看见、被尊重、被认可。

    人活世间,无外乎功名利禄。

    他祝山卿亦不例外。

    时间滴答滴答流逝……会场的氛围越发紧张。

    不知过了多久,鉴章先生这才不紧不慢的宣布结果,“第二回,沈淮胜出!”

    沈淮松了一口气。

    祝山卿藏在袖中的手,却悄然握紧。

    鉴章先生点评道,“沈公子这首《春江月》,以二十八字,纳春、江、月、潮于笔端,融入实景、虚境、哲思于一炉。这般以小见大,以景载道的笔力实数罕见。

    诗中实景藏着宇宙之思,意境美妙浑成,气象万千,故略胜一筹。

    不知老夫这般评判,诸位可有异议。”

    祝山卿第一个响应,“祝某无异议!”

    话一出,台下的赵家人急了。

    想开口说点什么,但又不知道说什么,只能暗自着急。

    “既然大家无异议,那便继续下一轮比试。”

    第三回的比试主题是“画”,格式依旧没有特殊要求。

    一刻钟后,沈淮停笔。

    诗作交上去,裁判和鉴章先生很快宣布结果,“第三回,祝公子胜出,按照三局两胜的规矩,下半场的最终赢家为祝公子。”

    台下的赵家人,发出激烈的哄叫声。

    他们以胜利者的姿态,又蹦又叫,甚至还朝沈淮发出挑衅的鬼叫。

    沈淮冷眼看着!

    并未动怒,而是将他们当成跳梁的小丑!

    祝山卿的面色柔和了两分。

    浑身亦不再像之前那般紧绷。

    看沈淮的眼神,有棋逢对手的欣赏,亦有‘劲敌’的凝重与复杂。

    若说初见的客气,只因对方是谢国舅的首徒。

    未曾轻视,却也未将其放在心上。

    如今,却不得不重新审视了。

    沈淮同样不敢轻视任何人。

    祝山卿年少成名,诗才远扬,并非浪得虚名之辈,直到较量完毕,他才窥见上舍实力的冰山一角,对三年后的会试生出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能参加会试的,都是人中翘楚。

    而他,要跟一群天才争夺会元、状元……

    明明还有三年时间,可沈淮竟觉得时间十分紧迫。

    鉴章先生的声音响起,“上半场沈公子拔得头筹,下半场祝公子技高一筹,双方战成平手,若是二位公子或在座诸位对此结果有疑,可再加一局,一决高下。”

    “再加一题,一题定输赢。”赵家人第一时间叫嚷。

    “这个提议不错,那么比什么呢?”鉴章先生的视线,一一扫向台下的众人,“从两场比试来看,两位公子专擅不同,若再比对子和诗赋,很有可能是平局。”

    “不如比策论。”裴律站出来,理由是,“二位公子同出国子监,皆是未来之栋梁,不如比策论,看谁更胜一筹?

    诗才虽能传名,然科举取仕之中,策论更能彰显真才实干。”

    “这位公子所言极是。”鉴章先生赞同道,“沈公子和祝公子皆是国子监栋梁,不久将来便要肩负社稷之责,诗才和策论,孰轻孰重,不言自明。

    老夫建议,以策论相较,不知二位公子意下如何?”

    沈淮率先点头,“可!”

    祝山卿紧随其后,“好!”

    沈淮和祝山卿同意比策论,那么,题目该如何出呢?

    鉴章先生和三位裁判商量了一番,最后决定以“如何治河安民”为题,要求观点新颖有创新,时间为半个时辰。

    这类题目,沈淮并不陌生。

    答题思路也有,可要脱颖而出,得观点新颖、超越前人。

    从始皇帝到大夏天启帝,治河安民的技术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有继承先人的方法,也有基于现实的突破,都在不断进步。

    目前的治河理念是以“疏导为主,兼顾提防”为主,局部疏浚,定期清理泥沙,设有疏河官,但没有专门的治河机构。

    排沙技术也仅限于‘耙’和‘锸’,人工清理,提防材料也无统一标准。

    沈淮思考一番后,打算从排沙技术入手,并提出“束水攻沙”理论。

    时间有限,只能挑重点写。

    停笔的时候,堪堪写了八百字。

    祝山卿那边也差不多,边写边思考,字数并不多。

    很多观点,不能一一论述,只能挑重点来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穿成农家独苗,我科举兴家请大家收藏:穿成农家独苗,我科举兴家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三位裁判和鉴章先生,虽无官职在身,却是实打实的进士,不单能点评对子、诗赋好坏,亦能看出策论好坏。

    但是问题来了,沈淮提出的“束水攻沙”理论和排沙工具“铁龙爪”,太过前卫,导致三位裁判和鉴章先生无法评判。

    因为他们没做过官,也没有治理河沙的经验。

    沈淮的理论行不行,无法判断。

    文章挂到外面的时候,也引起了众人的争议。

    “朝廷治河,向来以疏通为主,沈淮这小子,居然想束窄河道,利用水流的冲力冲走下游泥沙,是不是太过异想天开了?”

    “缩窄河道,那之前的堤坝岂不是成了阻碍?”

    “还有那个铁龙爪,真能搅动泥沙,达到疏浚河道的作用?”

    对于从未出现过的理论和方法,大家都存在质疑。

    赵家人利用这点,一个劲的说沈淮的方法不切实际,输了。

    国子监的学生,早就看不惯他们一直叫嚣的劲儿,有人直接霸气回怼,“敢问,河道年年淤塞,泛滥成灾之时,前人之法可曾根治?

    出题时也说了,要求观点新颖、革新于前人。

    现在沈公子提出新点子,你们又在那里叫嚣什么,还是说你们赵家懂得治理河沙,要为天下百姓请命献策?”

    萧策,“如果我没记错,你们赵家的官职,连早朝都混不进去吧。”

    赵家人被连‘插’两刀,脸色瞬间涨成猪肝色。

    【作者有话】之前的诗有点那啥,姐妹们助力一二呗,如果实在没有,后期可能要删掉了

    喜欢穿成农家独苗,我科举兴家请大家收藏:穿成农家独苗,我科举兴家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