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276章 沈月大婚
    沈淮连夜写下计划书,半夜才睡下。

    醒来时,天已大亮。

    这时,丫鬟已经从集市捡鱼鳞回来,正在和沈月沈杏一起清洗鱼鳞。

    沈淮见鱼鳞还有半桶,说道,“剩下的鱼鳞洗了晒干,留着以后再用吧。”

    晒干的鱼鳞也能用。

    沈杏知道后,非常开心,“等过了上元节,我就去集市跟鱼摊老板谈,要是他能帮忙晒干了更好,价格可以谈。”

    “这个好,不用担心鱼鳞发臭变味。”

    到了晚上,沈淮拿计划书出来。

    沈七刀和沈继业看了,纷纷拍手叫好。

    但问题来了,他们能用的人太少了。

    目前就沈继业能单独谈合作,沈继亮和沈江还差点火候。

    毕竟县城的合作,都是沈继业在谈。

    镇上的,则是沾了沈淮的光。

    至于沈继亮和沈江,还要在练练,毕竟他们只谈过小单,大单没谈过。

    “兴州那边什么情况,还不清楚,等去郡城买人回来,在让你爹跟继亮还有沈江过去探路,至于买船,先不急。”沈七刀说,“就是前期得辛苦你爹了。”

    沈继业,“等继亮和沈江能自己找人,我就能轻松些。”

    “那边我们没熟人,想一下取信,怕是不容易。”沈七刀又看了眼计划书,“不过三郎说的对,我们不能把希望都寄托在别人身上,我们也要有自己的路子,不然有个万一,我们很被动。”

    沈继业,“办法总比困难多,年后去探路回来再商量对策吧。”

    沈淮把计划书给沈杏,“二姐看看,不懂的地方你做个标记,明天我跟你讲,大姐也看看,这个对你以后开铺子也有帮助。”

    黄氏和林氏识字有限,就没凑合。

    “作坊除了继亮伯和沈江哥比较能干外,还有其他人么?”沈淮看向沈七刀和沈继业,“像继辉伯和沈河哥,他们不行么?”

    林氏,“继辉那嘴皮还没她婆娘厉害呢,不过他驾车送货倒是一把好手,要是兴州那边走通了,可以让他管车队。

    至于沈河,倒是可以试试。”

    沈继辉嘴笨,别人说十句,他就一个‘嗯’字。

    跟家人或熟人一起,会多说两句。

    沈河呢,性子有点随遇而安,其他还好。

    沈淮,“除了我们这一脉,几位叔公那边呢,他们人丁比我们还旺,总有几个能干的吧?”

    沈七刀想了想,“你大叔公家的小子儿继牛、大孙子沈柱;三叔公家的三孙子沈粮、五孙子沈全;五叔公家的老三继谷;还有你七叔公家的大孙子沈东,他们都是挺不错的后生。

    特别是你继牛叔和继谷叔,人挺活泛的。

    沈柱、沈全这些小一辈的,做事积极,人也细心,从来不出错。”

    “既然这些人还行,那就多培养培养,我的建议是,开年复工时,提拔两个上来做为榜样,等兴州那边开始了,才能拎出人。”

    顿了顿,沈淮又补充道,“要是其他人有能力,也可以提拔,不能做组长管事的,都是我们沈家人,也要给其他人一点希望。”

    沈七刀,“三狗爹和江湾村的一个小伙,也挺不错了,开年复工了,让你爹去找他们谈谈,要是他们愿意,就给他们一个机会试试。”

    沈继业,“其实,三郎的大表哥就很不错,可惜了,他年后就要自己卖黄芽菜了。”

    “大表哥确实能干,但作坊里也有很多好苗子,我相信只要加以培养,他们很快就能为我们沈家作坊出力。

    不然什么事都靠爹和继亮伯可不行,得多培养几个得用的。”

    “家里的事好办,就是你这边……”沈七刀看了过来,“你到了京城,也得买几个得用的人,省得以后想干点什么,连个跑腿的人都没有。”

    “爷爷放心,我心里有成算的。”

    到了京城那边,再着手准备也不迟。

    三年,应该差不多了。

    至于兴州那边,只能靠家里了。

    老爹正值壮年,正是闯的年纪。

    拿下册县订单,应该问题不大。

    接下来,大家开始讨论沈月的嫁妆。

    目前,家里已准备了十八台。

    等初二初三,大家过来添妆,在看看能凑几台。

    夜间气温冷。

    大家聊到亥时就各自回房睡觉了。

    沈淮没睡,而是坐到书桌前,整理鱼鳞冻的做法和吃法。

    除了教给家里的做法,他继续添加其他的。

    比如桂花口味、菊花口味、红枣桂圆口味的,除此之外,还写了几种烹饪方式。

    最后写鱼鳞冻切片晒干后的存储和使用方法。

    写完鱼鳞冻相关,沈淮接着写香方。

    都是一些比较简单的。

    比如驱蚊香、除臭香、清新香、提神香和安神香等几种材料比较好找,制作难度偏低的香方。

    沈月和沈杏已经掌握基础,按照香方操作问题不大。

    沈淮准备停笔的时候,突然想到之前想做而未做的。

    那就是神仙豆腐和烧仙草。

    这两样,取材简单,操作也不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穿成农家独苗,我科举兴家请大家收藏:穿成农家独苗,我科举兴家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他干脆也将做法写进去。

    至于以后怎么用,就看大姐和二姐的意思了。

    第二天,沈淮去村里走动。

    刚走到村中央,就被一堆叔婶叫去品尝自家新鲜出炉的小食。

    卖相不错的,沈淮给面子。

    卖相不怎么样的,就婉拒。

    主打一个热情大方,但选择着吃。

    一路走走停停,寒暄两句,花了将近两刻钟才走到四房。

    “哎呀,三郎来啦。”

    沈四爷见沈淮来,赶紧招呼他坐下。

    “沈杨,沈林,三郎来了,你们快出来。”

    正在练字的沈杨沈林赶紧出来。

    “三哥。”沈林一脸高兴。

    两位伯母纷纷把好吃的摆出来,然后叫沈杨烧水泡茶。

    沈淮一边喝茶一边说,“你们两个在干嘛?”

    “我们练字呢,夫子说,卷面差不多的情况下,考官更偏向写字好看的。”

    沈杨的说法,对也不全对。

    糊名制能减弱身份,但门第观念仍存在。

    因为评卷官是人。

    他们也有派系。

    卷面相同的情况下,肯定更偏向自己“人”。

    “对了三哥,从我们青萍到京城,要走多久啊?”沈林问。

    沈淮,“应该要两个多月吧。”

    “那明年,你还回来吗……哎呀……”

    沈林被沈四爷拍了一下,“京城那么远,来回都快半年了,你以为是在县里啊。”

    沈杨在一旁偷笑。

    沈林“……”

    沈淮在四房坐了将近半个时辰,才到几位叔公那串门。

    他也见到了沈七刀说的那几个人。

    确实挺不错的。

    很有礼貌,也会说话。

    他发现,沈继牛和沈继谷情商不错。

    提到册县,两人也会说那边的八卦,毕竟江湾村有好几个阿黎乡嫁过来的媳妇,多少知道一点。

    沈淮从中分析到一些浅显的信息,比如那边的人爱喝酒。

    沈柱、沈全等人,跟他同辈。

    可是沈柱的年龄,比沈江沈河还大一些。

    他是大叔公的长孙,已经是三个孩子的爹了。

    大女儿十岁,二女儿八岁,小儿子五岁,明年准备送去学堂启蒙。

    据几个叔公说,族里到龄启蒙的孩子,起码有十个以上。

    沈淮在想,三十亩族田还没影,可能要先设立助学基金。

    等日后有田了,再加族田。

    聊了半天,沈淮索性在大叔公家吃了午饭才回去教沈杏看计划书。

    沈月也在一旁听着。

    姐妹二人听得很认真,不懂就问。

    沈淮也很耐心解释。

    实在不懂的,就举例,通过例子让她们有更直观。

    看完计划书,沈淮又拿开店铺为例子。

    如何选铺子,如何定位,说话待人等方面,给两位姐姐过了一遍。

    当然,他只是讲个大概,让沈月和沈杏有个概念。

    讲完这些,沈淮接着又给两位姐姐讲,为什么选择兴州,而不是其他县份。

    而这一讲,就讲到了傍晚。

    直到黄氏过来叫饭,三人才进屋。

    沈杏意犹未尽,吃饭了还在问。

    最后还是林氏点了她,才消停下来。

    年三十这天,沈淮一早起来写对联。

    他还给大房、二房、四房各送了一对。

    后面被叔公们知道了,又多送了几对。

    村里的叔婶看见了,很是羡慕。

    还开玩笑说,明年也让沈淮帮写。

    大年初一。

    沈淮哪里都没去。

    在家看书练字吃零食,小子日很悠哉。

    大年初二,沈大姑带着林二爷、林致远、林致祥回来。

    她带了两车年礼。

    一车是给沈七刀和林氏的。

    半车是给族人的,剩余的两大箱子,都是给沈月添妆的。

    一箱装着好布料,既有夏天的也有冬天的。

    另一箱,装有一套头面、书籍和灵芝。

    沈大姑对沈月说,“把头面和药材分开,就可以凑两台,加上布匹,就能凑三抬。”

    下午,大房二房四房也凑了一对手镯。

    族人再凑两对银耳环,又凑成一台。

    初三,外公外婆来了。

    两老和大表哥、大表姐凑了一对手镯,黄氏族人凑了两对耳环,又拼成一台。

    初二初三的添妆,一共凑了五台。

    加上之前准备的十八台,一共二十三台。

    二十三,数字不太好听。

    沈家和沈淮想办法,又凑三台出来,一共二十六台。

    正月初八,大吉,宜嫁娶。

    沈家上下,张灯结彩。

    屋里屋外,收拾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

    沈月一早就被拉去梳妆打扮了。

    沈淮和林致远、沈杨沈林几个年轻的,则被安排到门口接待。

    女方家中午开宴。

    所以很多亲戚早早就来了。

    魏渠、李景舟、王宇川、江铭、陈观、陶行简几位同窗都来了。

    陈观和陶行简已经成亲,被安排到席坐上,其余的魏渠四人,被安排了任务。

    新郎过来接亲时,堵门的任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穿成农家独苗,我科举兴家请大家收藏:穿成农家独苗,我科举兴家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中午时分,村头就传来唢呐的声音。

    许仪章一身大红喜袍,胸前挂着一朵大红花,骑着高头大马,春风得意。

    他的身后是迎亲队伍。

    浩浩荡荡,起码好几十人。

    一路吹拉弹唱,从镇上过来。

    许仪章刚下马,就被沈行福和沈行义两个小的给拦在大门外。

    二人得到任务是,出题让许仪章作诗。

    不作就不给进。

    许仪章是举人,又早有准备。

    轻轻松松破解。

    进了大门,刚上前院,又被几个叔婶的山歌挡住了脚步。

    许仪章读书还行,唱山歌根本不是对手。

    被迫喝了两杯梨花白。

    来到堂屋,又被一群小孩围着要红包。

    接着,魏渠几人继续冒出来‘阻拦’。

    好在许仪章不是一个人,他还带着堂兄弟过来。

    双方‘大战’几个来回之后,终于见到新娘。

    沈月一身红嫁衣,盖着红盖头,端坐在喜床上,沈淮见许仪章这么快进来,也不废话,把鞋递给许仪章,让他给沈月穿上。

    许仪章郑重接过,又重而敬之的当着众人的面给沈月穿鞋。

    “礼成!”

    叔婆激动大喊。

    接着,沈淮背着沈月出门,送上婚轿。

    看着渐渐远去的送嫁队伍,沈淮心里空落落的。

    相比他的惆怅,旁边看热闹的村民,则是数着从沈家抬出来的嫁妆。

    每出一台,他们数一台。

    数到第二十六台的时候,除了羡慕还是羡慕。

    “沈兄,何时动身去京城?”

    酒桌上,陶行简问。

    魏渠几人纷纷看过来。

    这事,陶行简也是从许仪章那儿听来的,魏渠几人不知道。

    “过完上元节便动身。”沈淮笑着举杯,“放心,等我进了国子监,就给你们写信。”

    哇!

    江铭这个学渣瞬间星星眼。

    王宇川既向往又羡慕,恨不得自己能变小,然后让沈淮一起打包带走。

    倒是魏渠和陈观对视了一眼。

    他们也想尽快考中举人,然后去看看京城的繁华。

    李景舟开玩笑道,“好啊,你先去探探路。”

    “那你可别让我等太久啊。”沈淮说着,饮尽杯中酒,“对了,我手里有不少府试和院试的真题,等会你们拿回去抄录一份。

    抄完了,让沈杨和沈林拿回来就行。”

    江铭和李景舟跟沈杨沈林一样,要参加四月份的府试。

    王宇川则是参加六月的院试。

    “我们呢?”魏渠开口。

    “都有都有,陶兄的也有。”

    这下大家都开心了,纷纷给沈淮敬酒。

    喜欢穿成农家独苗,我科举兴家请大家收藏:穿成农家独苗,我科举兴家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