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一百零三章 金玉良缘谁做巧
    什么?什么什么?贾雨村要和贾家联宗?还文字辈?

    贾珍迷惑地看向贾雨村,贾雨村面无表情,心里也在握草。

    皇帝也不给力啊!太上皇让我和贾家联宗,虽然暂时还看不明白到底有什么深意,但肯定不是啥好事儿。

    本指望皇帝能挺身而出,替自己挡一挡的。哪怕皇帝只是消极对抗,不下圣旨就行啊!

    这认祖宗的事儿,太上皇总不好亲自下场,强行捏合的,所以当时贾雨村也没太担心。

    可皇帝这是吃错了什么药吗?还是被贾元春灌了迷魂汤?他对贾府早晚要动手,还把自己搅合进去?

    贾雨村大概能猜到康元帝的想法,无非是将计就计,顺水推舟,让贾雨村插入贾府内部。

    可你倒是提前知会我一声啊,就算让我插,也得告诉我怎么插,插到多深才算是合适的啊?

    相比起贾珍和贾雨村的吃惊,贾政则显得又惊又喜,冲着贾雨村连连点头,满脸飞眉毛。

    贾雨村此时的目光却落在了贾母脸上,这老太太的表情未免太淡定了点,似乎早就料到此事了一样。

    按理说,她绝对应该吃惊的。如今她不吃惊,那就是早就知道了。估计太上皇在贾雨村回来之前,就跟贾母通过气了吧。

    这史老太君的面子还真是不小,皇帝处理贾家会顾及她的颜面,太上皇也跟她有消息往来……

    怀着各种心思的众人,接旨谢恩,贾琏照例上前一步,礼送夏守忠,顺便塞银票。

    这个活儿,贾府里属贾琏干得最熟练最漂亮,贾琏也非常自信,这个美差不会被人抢走。

    每次送给太监多少银子,贾琏就会加上三成跟官中报账,这三成就落入了自己的小金库。

    所以贾琏是所有人里最盼着太监来荣国府的人,没有之一。只要不是来下旨抄家的就行。

    最先回过神来的是贾母,她笑容满面地开口道:“今日可称是双喜临门啊!

    薛家姨太太从金陵大老远的过来,贾雨村从贾家的好友变成了一家人,老婆子太高兴了。

    政儿,这么大喜的日子,不摆个宴席庆贺一下,实在是太简慢了吧!”

    贾政连连称是,因为单大良还没回来,就让王熙凤去张罗安排酒宴。

    王夫人给王熙凤使了个眼色,又看了看周瑞家的,王熙凤心领神会,笑着开口。

    “周家嫂子,平时这等安排酒宴的事儿,一向似乎单大良两口子安排里外之事的。

    今日单管家不在,只怕单嫂子独木难支,张罗不开,你和周瑞帮着安排一下吧。”

    周瑞家的内心大喜,凡事就怕有开头,有了这个开头,后面就可引为常例,慢慢的就取而代之了。

    单大良家的心知肚明,但此时男人不在,王夫人偏帮,众人又都各怀心思,谁会注意到这等事?

    无奈之下只得捏着鼻子,带着周瑞家的在里面操持,外面的事儿,周瑞自然接手去办了。

    宴席开了内外两席,每席三张桌子。因为虽已立春,但天气尚冷,不宜在露天摆席。

    所以外席摆在了当年荣国公宴客的大堂中,以示郑重其事。内席则安在了荣国府中最大的内堂,贾母的正堂屋中。

    外席中除了荣宁二府的嫡子嫡孙,庶出的贾环,旁支的贾璜、贾瑞、贾芸、贾芹等也都被叫来陪酒。

    内席中贾母下令,荣宁二府的各家奶奶,以及贴身大丫鬟,把三张桌子凑满,极尽热闹奢华。

    桌子上摆满了山珍海味,蒸羊羔……是不是以为我在水字数,真不是!

    蒸羊羔还真是荣国府桌子上的一道高级敬老菜,贾母专属,当然,后面的蒸熊掌确实没有。

    糟鹅掌、火腿炖肘子、野鸡瓜、牛乳蒸羊羔、虾丸鸡皮汤、酒酿清蒸鸭子、鸡髓笋、炸鹌鹑,这些琳琅满目,不一而足。

    贾母兴致极高,不住口地说着双喜临门。可只要不是傻子,就都能听出来,其实她只是看中其中一喜罢了。

    最明显的就是,在圣旨来之前,贾母不过是嘱咐王夫人摆一桌酒席,招待一下薛家人,都没明确自己是不是会出席。

    可圣旨一来,一桌席面一下变成了六桌儿,这天差地别的庆贺方式,明显薛家人就是个添头……

    薛宝钗虽然看得比谁都透彻,却假装毫无感觉,只是和刚见面的贾府三春以及黛玉笑语晏晏。

    薛姨妈的养气功夫就比薛宝钗差了一点,加上听说薛蟠在外面被迫给贾雨村低头道歉,心头更是不爽。

    谈笑之间,难免就带出一些强颜欢笑的感觉,贾母只假装看不见,一个劲儿地让王熙凤劝薛姨妈的酒。

    当王熙凤端着酒杯走到薛姨妈身边时,坐在旁边的王夫人假装用手帕擦着嘴,挡住嘴唇,轻声说道。

    “妹妹不必气恼,有大哥在,有王家在,贾雨村早晚会败的,到时只怕老太太就开心不起来了。

    如今咱们王家两代人在一起,更要一条心才行,不能让别人看了笑话。”

    王熙凤笑道:“姑妈,我爹虽死得早些,可也是老大,怎么现在就好像王家没我爹这个人了一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王夫人脸上僵了一下,赶紧安抚王熙凤道:“无非是叫习惯了。你爹从小不在王家。

    我们就习惯了把王子腾叫大哥。后来你爹回来了,我们改口费劲,你爹也为了省事,让我们直接叫他龙哥。”

    王熙凤和薛姨妈碰了一下杯,嘻嘻哈哈地走了,就像压根没把这事儿放在心上一样。

    贾宝玉利用自己在内院里独一无二的地位,帮自己搞到了一个超好的座位。

    左边是新来的薛宝钗,右边是早来的林黛玉,贾宝玉坐在中间,摇头晃脑,乐不可支。

    林黛玉小声问道:“我来时,你问我有玉没有,怎么宝姐姐来了,你反而忘了问,岂不是让宝姐姐觉得厚此薄彼?”

    贾宝玉一愣,随即觉得有理。自己问林黛玉有玉没有,闹得满城风雨的,薛宝钗没准就听说过。

    如果让薛宝钗觉得自己厚此薄彼,这不是好事儿。虽然自己心里却是对林黛玉更好,但也不能随便放弃。

    “宝姐姐,你可也有玉没有?”

    一言既出,半个桌子的人都不说话了,三春含笑看着他,袭人在大丫鬟那一桌儿,则有些坐立不安。

    薛宝钗却没听说过这件事儿,对贾宝玉没头没脑的问题十分不解,倒是旁边桌子的王夫人听见了。

    王夫人笑道:“你宝姐姐名字里没玉,身上自然也不带玉的。她名字里有金,身上也带金。”

    贾宝玉顿时没了兴趣,金子虽然珍贵,但在贾府这等人的眼里,却也不过是寻常之物。

    王夫人用脚尖踢了踢薛姨妈,薛姨妈心领神会,借着酒劲盖脸,笑着开口道。

    “你宝姐姐的金锁,和你的玉一样,都是有来历的。你宝姐姐小时身子骨儿不好,家里怕养不大。

    后来来了个和尚,说你宝姐姐的命格要用金来衬着,送了这个金锁,刻了两句吉祥话在上面。”

    凡是看过鉴宝类节目的读者们都知道,宝物这东西,必须有故事,没故事的宝物那不叫宝物!

    现在薛宝钗的金锁有了故事,立刻吸引了贾宝玉的注意,他涎着脸提出了要求。

    “好姐姐,把锁拿出来给我看看,是个什么样子的,又刻了什么字?”

    薛宝钗何等聪明,从姨妈和娘的一唱一和里,早就发现了端倪,不过她心中有些不解。

    自己是上京来选女官的,舅舅又说会替自己安排,姨妈和娘为何要弄这一出儿呢?

    但不管如何,留些退路总是好的,反正主动权是在自己手里。

    薛宝钗微微一笑,半转过身去,用手解开衣领上第一排扣子,伸手到胸前掏出那个金璎珞来。

    璎珞这个词,起源于古印度的梵文,传入中国非常早,最初是一种特定的胸前配饰。

    但中国人以其独特化繁为简的习惯,用这个词覆盖了一切比较珍贵华美的项链状的东西。

    包括但不限于项链、珠串、项圈等等,特点就是挂在脖子上,又要漂亮又要值钱。

    按这个标准,现在很多有钱人养的狗,脖子上珠光宝气的脖圈也可以这么称呼。

    薛宝钗的金锁就挂在她的金项圈上,看起来金光四射,夺人眼目,金锁上果然刻地有字。

    贾宝玉接过项圈来,未及观看,指尖上先传来一股温暖滑润之感,顿觉口干舌燥。

    贾宝玉顿时醒悟,这项圈是挂在薛宝钗脖子上的,按照这个圈的直径,下半部分的金锁所在的位置应该十分幸福。

    甚至可以说,这金锁是薛宝钗用丰腴柔软的部位盘了很多年的,比传说中的女儿香茶叶可幸福多了。

    那自己此时抓着项圈,岂不就相当于抓着……

    贾宝玉奋力摇摇头,甩开这不合时宜的想法。可今天格外古怪,这念头挥之不去,大概是自己长大了。

    林黛玉斜着眼睛,看着贾宝玉的动作,心里暗暗好笑。

    打量她不知道呢?袭人陪床时贾宝玉的手都干过些什么?就隔着一个碧纱橱,她什么不知道?

    不过林黛玉此时对这些事儿也是一知半解,就知道从她有这个发现后,再和贾宝玉闹时就不许他动手动脚了。

    贾宝玉赶紧用颤抖的手托起金锁,看上面的字。

    正面是“不离不弃”,背面是“芳龄永继”,字体古朴,文字工整,忍不住十分诧异。

    “这两句话的文风格调,和我玉上的字倒是好像!”

    薛宝钗的丫鬟莺儿刚好在旁边桌子上,接受着袭人、晴雯等人的敬酒,此时也借酒盖脸。

    “老早就听说过宝二爷的玉了。今日既然我们姑娘的金锁给你看了,理当让我们也看看玉,开开眼界的。”

    王夫人和薛姨妈对视一眼,满意地点点头,心说果然强将手下无弱兵,商k尽是大学生。

    贾宝玉没事时还总想着拿出玉来给人看呢,听了莺儿这句话,自然忍不得,伸手掏出自己的宝贝。

    薛宝钗初次见到贾宝玉的宝贝,伸手抓住,轻柔地抚摸了几下,感觉果然又光又滑又硬。

    虽然小了些,倒也十分合理。毕竟这东西当初是在嘴里衔着的,太大了嘴里也放不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