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三百七十七章 万众期待的府试!
    三日后,黎明。

    京兆府贡院外,青石广场上人头攒动,气氛肃杀。

    府试,终于来临!

    搜检比县试更加严格。

    吏员拿着厚厚的户籍名册,对照着考生的路引,相貌,更有东宫六率的卫士在旁虎视眈眈。

    有了县试前"查三代"的雷霆手段,这次无人敢再起丝毫侥幸之心。

    张远,王二排着队,紧抱着怀中视若生命的《实务通鉴》。

    两人眼窝深陷,面色憔悴,但眼神却亮得吓人,像两柄磨砺到极致的匕首。

    他们周围,寒门学子大多如此,沉默着,等待着命运的宣判。

    世家子弟的队伍里,崔明远,郑伦等人也在,他们衣着光鲜,努力维持着镇定,但眼底的紧张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慌乱,却怎么也掩饰不住。

    昨晚天上人间那一曲,像一根刺,扎进了他们心里。

    他们引以为傲的"雅正"与"底蕴",在那种磅礴新声面前,显得如此苍白可笑。

    此刻站在府试考场上,那份阴影似乎仍未散去。

    沉重的黑漆大门轰然洞开!

    "考生依序入场!"

    威严的唱名声响起。

    张远深吸一口气,挺直了连日苦读而有些佝偻的脊梁,随着人流,沉稳有力地一步迈过了那道象征着更高挑战,也象征着无限可能的门槛。

    考场内,条案整齐如林。

    府试考卷发下,厚厚一叠。

    张远迫不及待地展开。

    第一题:贞观十一年,蓝田县发生一桩积年旧案。

    前任县令刘能贪墨赈灾钱粮,并构陷揭发其恶行的县丞李忠,致其含冤入狱,家破人亡。

    刘能后因他案被贬,此案不了了之。

    今有李忠之子持新证据翻案,诉至京兆府。

    问:若你为复核此案之推官,当如何处置?

    需详述勘验,取证,律法适用及量刑建议。

    题目后,附有当年案卷的摘要及所谓"新证据"的简述。

    张远的心,猛地一跳!

    旧案复核!

    证据链!

    律法适用!

    这正是《实务通鉴》刑名篇里剖析得最为透彻的案例类型之一!

    书中不仅详述了此类案件的核心要点证据链闭合,排除合理怀疑,程序正义,更给出了"最优解","次优解"的具体操作步骤和得分点!

    一股滚烫的热流瞬间涌遍全身!

    连日来所有的不眠不休,所有的殚精竭虑,在这一刻化作了无比的信心!

    他几乎是条件反射般,提笔蘸墨,按照书中"最优解"的逻辑框架,结合题目给出的具体细节,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地写下了第一条

    笔走龙蛇,如有神助!

    可斜对面的崔明远拿到卷子,看到这第一题,眉头却是深深皱起!

    旧案复核?

    这正是他们世家重点突击的部分!

    《实务通鉴》里的套路,他也背熟了!

    他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也开始落笔。

    然而,写着写着,他的速度渐渐慢了下来。

    题目中那个"构陷"的细节,以及新证据指向的"程序严重违法",让他隐隐觉得有些棘手。

    书中案例似乎没有完全对应的情形?

    他额角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第二题:关中道大旱,朝廷拟开凿引泾渠,缓解旱情。

    现有两套方案:甲案,工期短,耗资少,但需征用民田三千亩,迁移百姓五百户;乙案,避让良田村落,但需多凿山体三里,耗资倍增,工期延长一倍。

    问:若你为工部负责核算之员外郎,当如何抉择?

    需详述利弊分析,补偿计算,含迁户安置费,田亩折算,工期延误对农时影响评估,并给出最终建议。

    题目后附有详细的水文图,工料造价表和迁户补偿标准。

    王二看到这题,差点没忍住笑出声!

    赋役叠加!

    工料核算!

    迁移补偿!

    这正是他最下苦功的地方!

    《实务通鉴》里关于此类工程的核算,有现成的模板和计算公式!

    最优解的核心就是"以民为本,综合长远"!

    他几乎不用思考,就按照书中框架,先列出两案所有利弊,然后开始疯狂演算补偿标准,工期延误导致的粮食减产损失

    算盘在他脑子里打得噼啪响!

    世家子弟聚集的区域,却响起了一片压抑的吸气声和低低的骂娘声。

    "妈的这么复杂?"

    "补偿还要分安置费,宅基地折价,青苗费?"

    "工期延误影响农时这怎么算?"

    "《通鉴》里好像没这么细啊?"

    郑伦看着题目,脸都绿了。

    他们死记硬背的是"最优解"的结论,是踩点得分的关键词,可面对这种需要大量实际计算和综合判断的题目,顿时感觉脑子不够用了。

    阅卷房内,气氛同样凝重。

    主考官是刚正不阿的魏征,副主考则是吏部侍郎戴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一份份弥封好的卷子被分送到各个初阅官案头。

    周正礼的位置果然被调到了刑名策论组。

    他脸色阴沉,看着分到自己手上的几份卷子,都是些名不见经传的名字,心中憋闷。

    他负责的这部分,权重不高。

    赋役核算组的主阅官位置,坐着一个面相精明的中年官员——正是卢家暗中打点的刘主事。

    他不动声色地翻看着分到他手中的卷子,当看到其中一份署名"万年县务本坊张远"的卷子时,眼中闪过一丝阴冷的笑意。

    "泥腿子落到我手里了。"

    他心中冷笑,提起了朱笔。

    他打定主意,不管这卷子答得多好,都要鸡蛋里挑骨头,往死里扣分!

    卢老爷许诺的好处,可都指望着这一笔呢!

    刘主事翻开张远的卷子,目光扫过那旧案复核的答案。

    条理清晰,证据链分析严谨,适用律法精准几乎挑不出毛病?

    他眉头紧锁,朱笔悬在半空,愣是找不到下笔扣分的地方。

    "哼,算你运气好,刑名部分让周正礼那废物错过了。"

    刘主事暗骂一句,目光迅速移向后面的赋役核算题——这才是他负责的重点!

    然而,当他看清张远在引泾渠难题上的答案时,瞳孔猛地一缩!

    那密密麻麻的演算过程,清晰无比的补偿分项,安置费,宅基地折价,青苗补偿,误工费,对工期延误导致粮食减产的定量评估精确到石,以及对乙方案长远效益的分析,每一项都做得滴水不漏!

    尤其是最后综合利弊后,力主选择成本更高但对百姓损害更小的乙方案,并提出了分批施工,以工代赈缓解财政压力的具体建议,简直简直就像是照着标准答案抄的!

    不!

    比标准答案考虑得更周全!

    刘主事握着朱笔的手开始发抖。

    喜欢大唐:开局带太子勾栏听曲请大家收藏:()大唐:开局带太子勾栏听曲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