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心中一紧,他明白江南是国家的重要产粮区,若是水患不止,必然会影响到京城的粮食供应。
“多谢你的告知,我会在朝中提及此事。”李玉郑重地说道,心中已决定向皇上进言。
沈嘉南点头:“有你在朝中为民请命,我也就放心了。”
送走沈嘉南后,李玉思绪万千。
翌日早朝,李玉向皇上禀报了江南水患的情况,并请求朝廷派遣官员前往灾区赈灾。
姬宴礼听后,神色凝重,他立即召集群臣商议对策。经过一番讨论,皇上决定派遣一位得力的官员负责赈灾事宜,并责成李玉协助处理。
“李卿,朕希望你能尽快处理好此事,确保百姓的安全。”姬宴礼语重心长地说道。
李玉领命,他知道这次任务艰巨,但他也明白,唯有尽心尽力,才能不负皇上的信任。
随着李玉的离京,宫中一时少了几分热闹。小悦儿对父亲的离去感到不舍,但在宋明月的安慰下,她渐渐恢复了笑容。
“悦儿,不要担心,父亲很快就会回来的。”宋明月轻声说道,心中也默默祈祷李玉的平安。
而此时的李玉,正马不停蹄地赶往江南。
李玉到达江南后,面对的是一片狼藉的景象:洪水泛滥,许多村镇被淹没,百姓流离失所。
为了迅速展开赈灾工作,他首先召集当地的官员和有经验的乡绅,组成一个临时的赈灾指挥小组。
刚到江南的第一天晚上,李玉便在县衙中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
烛光摇曳中,他环视众人,问道:“各位,这次水患来势汹汹,大家可有什么好的建议?”
县令周明川拱手答道:“大人,堤坝年久失修是这次水患的主要原因之一,若不尽快修缮,恐怕后患无穷。”
李玉点头:“周县令所言极是。我们需要立即组成一支修堤队伍,日夜兼程,加固堤坝。”
一位年长的乡绅站起来说道:“李大人,我愿捐出家中所有粮食,支援赈灾。”
李玉对他行礼:“感谢您的慷慨解囊。我们会妥善分配这些粮食,确保每一位灾民都能得到温饱。”
为了确保赈灾物资能够及时送到灾民手中,李玉制定了详细的物资分发计划。
他将整个灾区划分为若干小区,每个小区都由一名负责官员监督,确保粮食和药品能够公平、公正地分配到每一户受灾家
庭。
夜半,李玉伏案烛台前,方才响起给宋明月写信报安。
明月吾妻亲启:
江南水患严重,然百姓同心,赈灾工作已渐入佳境。近日,我亲自巡视堤坝修缮,深入灾区探访,虽辛苦,然心中无憾。百姓们的朴实与善良,让我倍感振奋。
悦儿可好?盼她勿念,待安定事毕,必尽快归家。愿你照顾好自己与悦儿,切勿过于操劳。
每日夜深时,常忆起与你携手共度之时,心中温暖。江南虽美,然不及家中一隅。待我归时,必与汝共话桑麻。
此致,珍重。
夫李玉
写罢,李玉细细地将信折好,交给一位信使:“务必将此信交到府中,交给夫人亲启。”
与此同时,李玉也准备向朝廷汇报当前赈灾的进展。他坐在桌前,提笔写下:
———
禀皇上:
臣李玉奉命抵达江南,现已全力展开赈灾工作。堤坝修缮进展顺利,灾民安置井然有序,粮食分发公正无误。臣与当地官员及百姓齐心协力,已初步控制水患。
然而,江南重建尚需时日,臣恳请朝廷继续给予物资支持,尤其是粮食和建材,以助灾区早日恢复生机。
臣定不辜负皇上期望,全力以赴,确保江南百姓安居乐业。
钦此,李玉
第二天一早,李玉亲自带领一队工匠和士兵,来到受灾严重的堤坝处。
在堤坝巡查中,他发现有些堤段年久失修,是导致水患的主要原因之一。于是,他立即下令加固和修缮这些薄弱堤段,同时组织人力加高堤坝,防止再次决堤。
在堤坝现场,李玉问负责修缮的工匠头领:“工期如何?是否有困难之处?”
工匠头领回答:“大人,若人力充足,我们五日内可完成修缮。”
李玉思索片刻:“再调三十人与你们同工,务必加快进度。”
修堤的过程中,李玉时常亲临现场,和工匠们一起搬运石块、填补缺口。他的举动让工匠们备受鼓舞,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
一位年轻工匠擦着额头的汗水,感激地对李玉说:“李大人,您真是我们的好官,有您在,我们就有盼头。”
李玉拍拍他的肩膀,微笑道:“大家同心协力,一定能战胜这场灾难。”
在安置难民方面,李玉提议利用未受灾的庙宇和大户人家的闲置房屋作为临时居所,并动员当地的富商募捐,
提供被褥和衣物。他还邀请医师团队到各个安置点巡诊,预防灾后疫病的爆发。
一天,李玉巡视安置点时,看到一位母亲抱着生病的孩子,愁眉不展。他走上前,关切地问:“孩子怎么了?”
那位母亲抬起头来,眼泪汪汪:“大人,孩子病了,可我没钱给他看病。”
李玉连忙安慰她:“您放心,我已经安排了医师,会为孩子免费诊疗。”
不久,医师赶到,为孩子诊治,并送上药材。母亲感激涕零:“谢谢李大人,谢谢大人!”
李玉微微一笑:“这是我应该做的,您安心照顾孩子。”
另一边,宋明月在收到李玉的信后也是眉眼间尽是笑意。
看着在一旁玩乐的女儿,宋明月提笔回信。
在重建家园方面,李玉与当地工匠合作,指导灾民修缮房屋,并倡导使用一种当地新引进的耐水泥材料,提高房屋抗洪能力。
他还推动开设了一个临时的技艺培训班,教授百姓基础的建筑技能,以便他们在重建过程中能更好地自助。
一位年轻的村民在技艺培训班上对李玉说:“大人,多亏了您,我学会了盖房子,以后再也不用担心洪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