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二十五集 玄奘西游
    甘凉古道,有国高昌。

    字幕:高昌王麹文泰,金城郡金城县人,汉尚书令鞠谭后代,高昌国主麴伯雅之子。武德六年嗣位高昌国王,贞观四年入朝觐见唐太宗李世民,自请归附。

    太宗见高昌王自请归附,心中甚喜,遂赐麹文泰之妻李姓,预属宗亲,封常乐公主。

    贞观十三年,乙毗咄陆可汗统一西突厥,并遣吐屯阿史那矩领高昌冠军大将军,以监督其国。麹文泰由是归附突厥,不复朝唐。又与西突厥联兵侵犯伊吾,劫掠焉耆,阻绝西域商道,多次遏绝西域诸国向大唐朝贡。

    唐太宗下书责之,并征阿史那矩入朝,麹文泰不应,只遣其长史雍前来长安谢罪。

    颉利可汗败亡之后,中国人在突厥者走投无路,或奔高昌。唐太宗诏命高昌归还,麹文泰又蔽匿不遣。

    太宗怒责其使者雍前:高昌数年以来,朝贡脱略,无藩臣礼,所置官号皆准天朝,筑城掘沟,预备攻讨。事人无礼,又间邻国,为恶不诛,善何以劝!明年当发兵击汝。

    是年三月,乃遣民部尚书唐俭、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为使,赍持缯帛重礼以赐薛延陀可汗,商议使其率本部为向导,同伐高昌之事。

    自突利可汗弟结社率造反不成,朝中言事者多云使突厥人留居河南不便。

    李世民信以为然,遂诏拜右怀化郡王李思摩为武候大将军、化州都督,称乙弥泥孰俟利可汗,赐之鼓吹;突厥在诸州安置者并令渡河,还归旧地,俾使世作藩屏,长保边塞。

    然而突厥人皆都忌惮薛延陀,不肯奉命出塞。

    太宗闻此,遂遣司农卿郭嗣本为使,颁赐薛延陀可汗玺书:颉利既败,部落咸来归化,我略其旧过,嘉其后善,待其达官皆如吾百寮、部落皆如吾百姓。中国贵尚礼义,不灭人国,前破突厥,止为颉利一人为百姓害;实不贪其土地,利其人畜,恒欲更立可汗,故置所降部落于河南,任其畜牧。今户口蕃滋,吾心甚喜。既许立之,不可失信。秋中将遣突厥渡河,复其故国。尔薛延陀受册在前,突厥受册在后,后者为小,前者为大。尔在碛北,突厥在碛南,各守土疆,镇抚部落。其逾分故相抄掠,我则发兵,各问其罪。

    薛延陀可汗闻说自己为大,再拜奉诏。

    太宗甚慰,便遣李思摩帅其所部,建牙帐于河套之北,以抚还归突厥及诸胡族人。天子驾御齐政殿,亲为怀化郡王饯行。李思摩涕泣感戴,奉觞为唐天子上寿,说道:奴等破亡之馀,分为灰壤,陛下存其骸骨,复立为可汗,愿万世子孙,恒事陛下。

    李世民深为嘉许,又遣礼部尚书李孝恭赍持册书,同至其落,筑坛河上,立为可汗。

    又以左屯卫将军阿史那忠为左贤王,左武卫将军阿史那泥熟为右贤王。阿史那忠乃是苏尼失之子,涕请入侍长安,太宗诏许之。

    既复突厥汗帐,唐太宗乃谓众臣:中国,根干也;四夷,枝叶也。若割根干以奉枝叶,木安得滋荣!朕悔不用魏徵当初之言,几致狼狈。

    太宗虽命唐俭与薛延佗可汗商议谋攻高昌,但仍希望高昌王麹文泰能够悔过。其后又下玺书,晓示祸福利害,征召入朝。

    麹文泰主意拿定,竟又称病不至。

    唐太宗终至大怒,便于贞观十三年十二月,派交河行军大总管、吏部尚书侯君集为帅,副总管兼左屯卫大将军薛万均副之,率诸将引十万大军,渡河往西进攻高昌。

    十四年春,唐军兵临碛口,排列进攻阵势。

    麹文泰安坐高昌,对众臣道:唐国去此七千里,涉碛阔二千里,地无水草,冬风冻寒,夏风如焚。风之所吹,行人多死,当行百人不能得至,安能致大军乎?若顿兵于吾城下,二十日食必尽,自然鱼溃,乃接而虏之,何足忧也!

    虽然壮志凌云,当闻唐军兵至碛口,麹文泰吃了一吓,便即发病而死。

    画外音:高昌之名,始于西汉。汉宣帝时派士卒携家属往车师前部屯田,元帝时在其地建筑壁垒,因其“地势高敞,人庶昌盛”,称为高昌壁。同时设戊己校尉,治于高昌。

    镜头闪回,叙述高昌国历史沿革。

    东汉初年,河西窦融及凉州马家举高昌之地,归附汉光武帝刘秀。西晋至十六国初期,鄯善郡、高昌壁隶属凉州敦煌郡。东晋前凉建兴十五年,戊己校尉赵贞谋叛,凉王张骏遣西域长史李柏擒之,在其地置高昌郡,辖高昌、田地等县。又将敦煌、晋昌、高昌三郡和西域都护、戊己校尉、玉门大护军三营合并,称作沙州,以杨宣为沙洲刺史,治所设在敦煌。

    西凉被北凉所灭,西凉王李暠之孙李宝及娘舅唐契西渡流沙,占据伊吾,建龙兴年号,羁縻高昌,建立伊吾西凉。臣服于丁零,凡内地来人,李宝皆倾身礼接。

    其后北凉被北魏所灭,将欲西迁,李宝兵分两路,亲自南往敦煌,使二舅唐契、唐和往占高昌,以断北凉西进之路。

    二唐却中高昌郡守阚爽缓兵之计,被北凉所败;唐契殿后战死,唐和率众远奔。由是北凉沮渠无讳占据高昌,北魏以李宝为西戎校尉府主,唐和镇守焉耆,韩拔镇守鄯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沮渠无讳率北凉残部重占高昌,郡守阚爽率族人逃往柔然避难。

    柔然处罗可汗派遣大军南下攻克高昌,杀死沮渠无讳继承人沮渠安周,帮助阚氏重返家园。此时阚爽已死,柔然立阚氏族人阚伯周为高昌王,便以高昌为国号,亦称阚氏高昌。

    阚伯周彻底继绝与中原王朝关系,而以柔然为保护国。阚伯周死后,子阚义成继位;兄长阚首归弑杀阚义成篡位,自己复被高车王阿伏至罗所杀。

    阚氏高昌国共传三世,国祚计三十一年。

    高昌人拥立张孟明为王,是为张氏高昌。但仅八年之后,高昌国人复将张孟明杀害,拥立马儒为高昌王,是谓马氏高昌。

    马儒以巩顾礼为左长史,麴嘉为右长史,派遣司马王体玄到北魏朝贡,请求举国迁住内地。北魏孝文帝接受其请,割伊吾五百里地,以供马儒居住。

    而高昌人眷恋本土,不愿东迁,由是杀死马儒,而立麹嘉为王,是为麹氏高昌。

    从南朝中期到唐初,麴氏高昌雄踞吐鲁番盆地长达一百四十年之久,疆域最广时南接河南,东连敦煌,西次龟兹,北邻敕勒,置四十六镇,是谓西域大国。

    大业四年,隋军进驻伊吾,建筑城郭。又设鄯善、且末、伊吾三郡,并于高昌国置西戎校尉府,以宗室女嫁于高昌王,使统管西域事务。

    传至麴文泰时,已是高昌国第十任国王,并占有大凉之地,史家称为大凉高昌。贞观初年,麹文泰举国归附唐朝;至贞观十四年,却又归附西突厥。

    唐太宗多次征召不至,故此派侯君集发兵征伐。未料麹文泰甚是胆小,竟被吓死。

    闪回结束,镜头转换,东都洛阳。

    麹文泰既死,其有一个结义兄弟不能不提,便是大唐名僧玄奘,别号唐三藏。

    字幕:玄奘本名陈祎、洛阳缑氏(今偃师缑氏镇)人。出身于世宦之家,远祖陈仲弓曾任汉朝太丘县长,高曾祖父亦皆曾任显官,只是到父亲陈慧一辈,家道中落。

    陈慧生有四子,陈祎最幼,却也是最为聪明,自八岁时便随父亲学习《孝经》,有过目不忘之能。其后家遭不幸,父母双亡,家无生计。

    陈祎十三岁时,便与二哥陈捷到洛阳净土寺出家,自取法号为玄奘。因刻苦诵读佛经八年,二十一岁时即受具足戒,已是洛阳名僧。

    受具足戒后,玄奘便即游历各地,到处参访名师,学习《涅盘经》、《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俱舍论》等经论。

    因为感到各师所说不一,各种经典也不尽相同,玄奘决定西行求法,以解迷惑。于是陈表朝廷,奏请官府拨给资费,组织僧团前去西方求法,但未被太宗李世民允准。

    贞观三年,中原遭遇大水灾,朝廷因东都饥荒,允许百姓自行求生。

    玄奘西至京师,改装混入西域胡人商队,随其偷出长安,一路往西。由是向西走上万里求经之路,并向天指佛立誓,若不取得真经,终生不再向东行半步。

    玄奘艰苦跋涉半年有余,一路躲避边关抓捕,历经强盗骚扰,克服大漠阻挡之后,终于来到伊吾(今新疆哈密)。

    当时西域多数国家皆都信奉佛教,玄奘名气早就在西域传开,而其西行求法之事,西域各国也都尽知。各国虔诚王公大臣都在等待玄奘到来,其中便包括高昌国王麴文泰。

    玄奘西出阳关不久,麴文泰便即听说,立即便派使者去伊吾国等候。玄奘刚到伊吾,便被麴文泰所派使者不由分说,绑架一般接到高昌,玄奘只得顺其所求。

    麴文泰见到玄奘,如遇活佛,立即与其结为兄弟,便以“御弟”呼之。因请其必要在高昌国弘法一个月,取经回来后再弘法三个月。

    玄奘见其如此虔诚,欣然答应其请。高昌王于是大开道场,请玄奘升帐弘法,帐下列坐三百余人;王公贵族、大臣妃嫔全部参加。

    每次开讲之前,高昌王都亲捧香炉,在前迎接引路。玄奘升坐之时,高昌王又亲自伏在地上,以脊背作为脚蹬,请玄奘踩之升座,每天皆是如此。

    玄奘弘法结束,准备西行。

    麴文泰乃派四个沙弥为其随行,更赠衣服三十套,黄金一百两,银钱三万,绢缎五百匹,马匹三十、挑夫二十五人。又派向导外交官一名,使携带高昌国书,以给突厥汗国叶护可汗,请其命沿途诸部给予方便放行。又给可汗赠送绫罗五百匹,果味两车。又给西边西域二十四国分别写书,是谓通关文牒。玄奘此后西行一路顺利,全靠高昌国王打点。

    玄奘很过意不去,亲给麴文泰写书感谢。

    麴文泰览书哽咽道:你我是结拜兄弟,我高昌举国之半皆为贤弟所有,有何感谢?

    出发之日,天上细雨蒙蒙。唐三藏冒雨启程,麴文泰带举国文武及妃嫔送行。麴文泰抱持玄奘痛哭,玄奘亦哭,王公大臣无不流涕。

    高昌王率群臣直送出三十里,临别时泣道:御弟此去,一路保重;前途间关数万里,不知此生能否再得相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