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周黑漆漆的,只有从天窗透下的月光那一点点的亮。
杨辰看着他的眼睛,问道:“这场叛乱,是不是临淄王的谋划?”
李重俊看着她,挑唇一笑,道:“杨辰,你未免太看不起我了。难道凭我自己就不足以与韦氏一抗么?”
“当然足够。但你不会在没有任何人的支持下就轻易动手。”杨辰看着他,沉声说道。
李重俊垂眸,点点头,道:“不错。是我去找的他。我假冒他的身份进入马场,刺杀韦皇后,他在宫外接应。一旦我得手,他就会带兵冲进来。”
杨辰心里又气又痛:“你怎么能这么傻!李隆基怎么可能真心帮你?”
“我知道,”李重俊萧瑟一笑,道,“他是想利用我杀了韦氏,然后趁机发动政变,扶相王登基。我知道他的打算。这些都跟我没关系。岚青死后,什么李唐江山,都跟我没关系了。我只想杀了韦氏。”
他眼中闪着隐隐的泪光,仰头说道:“她本不让我当这个太子的,是我执意如此,终究害了她。”他转过头,看着杨辰,说道,“你说,我妻儿究竟死于何人之手?”
“现在问这些,还有意义么?”他已是将死之人,还能做些什么?
李重俊沉声说道:“我死之后,化为厉鬼,也要向他索命。”
也罢,总该让他死得明白些。
“太子妃死后第二天,我就去内侍省查过。那天的粟米饼出自御膳房一个姓崔的宫人之手。她的舅舅就是当年神皇陛下身边的何公公。”杨辰顿了顿,说道,“是太平公主的人。”
李重俊双目圆睁,不可置信地看着她。
“我曾想要继续追查,可是那个崔宫人自尽了,线索也就断了。下毒的不是韦皇后。如果真是她做的。她不会瞒我。”杨辰不忍再看他,只得将目光移向了一边。
事情已是再明白不过。是太平公主使人毒死了太子妃,嫁祸于韦皇后,好激起李重俊的反心。然后再假意施以援手,协助李重俊谋反。她真正的目的,只是为了铲除韦氏,扶相王登基。这一招借刀杀人干净又狠辣,而且差一点就成功了。
这些计划,李隆基肯定早就知晓。或许他们还盘算着带兵冲入皇宫之后,便以弑君之罪诛杀李重俊。太子一死。李旦登基就更加名正言顺。
月光阴冷,照得人身上凉飕飕的。杨辰抱紧双臂,不小心碰到手臂上的伤口。带起一阵热辣辣的疼。
李重俊颓然地坐在阴影中,沉默,不知在想些什么。
杨辰胸口窒闷,说道:“我还带了样东西给你。”
李重俊抬起头。杨辰从怀中摸出一小块金子,递给他。
李重俊抬手接过。一笑,道:“你想得很周到。”
杨辰看着他,说道:“你是个英雄,该有英雄的死法。我也只能帮你到这儿了。”
李重俊点点头:“多谢。”
杨辰转身往外走去。走到门边,忽听身后李重俊唤道:“杨辰!”
杨辰转身回首。他就站在那片月光之下,忽而一笑。说道:“下辈子,可别再错过我了。”
有那么一瞬间,杨辰仿佛看到了当年在栾华殿垂花拱门下。那个抬手拦住她的少年。
杨辰淡淡一笑,转过身的一刻,眼泪滑落脸颊。
……
“你该不会是在看我吧?看我年少风流,你便芳心暗许了?”
“哎,杨家娘子。你看我今日仪容如何啊?”
“可算是笑了。今日初见你那模样,我还真是担心。”
“让你受委屈了。”
“你再等等。等我父亲当了皇帝,我必会想法子救你出去。”
“我的心里只能容下一个女子。以前是你,以后便是我的妻。杨辰,你保重吧。”
……
“下辈子,可别再错过我。”
深夜,杨辰自梦中惊醒,枕边犹有泪痕。
.
次日清晨,谋反太子李重俊被发现死于天牢。没有刀口,也不似中毒,没有人查得出他的死因。只有杨辰知道,在他已经冰冷的身体里,还有一块金子在发光。
三日后,皇帝下旨,李重俊犯上作乱,意图弑君,罪不可赦。贬为庶人,不得入葬皇陵。
东宫大门洞开,内侍省的宦官们在金吾卫的监督下翻查旧物。初夏的阳光里,这座宫殿的上空却总是笼着一层驱不散的阴霾,就连穿堂而过的风都是阴嗖嗖的。
从高宗时代开始,短短四十年的时间,这座东宫已经死了四位皇太子了。
杨辰独自站在东宫大门前,两个宦官抬着一个草席卷从她面前经过。
“慢着。”杨辰唤道。
两个太监立刻停了步,低头见礼:“杨才人。”
杨辰低下头。草席中裹着的是一个宦官的尸体。这张脸,却仿佛在哪儿见过。忽而灵光一闪:这不正是那天在长宁公主府偏殿见过的那个面善的仆从么?
“他是谁?”杨辰问。
宦官答道:“回才人,这是太子的近侍。太子死后,他也绝食而死。我们正要给他埋了。”
“呸,哪儿来的太子,你不要命了?”另一个小太监低声啐道。
先前的宦官也意识到自己失言,一个劲儿地说该死。
杨辰淡淡说道:“无妨,将他好生安葬吧。”
“是。”两个宦官行了一礼,抬着草席匆匆而去。
杨辰转过身,脑中一片轰鸣。杨慎交对她撒了谎。事发前他们分明跟东宫有联系,不然李重俊的近侍怎么会出现在长宁公主府呢?杨辰心里一阵烦乱,这事最好没有人知道,否则,杨家可就惹上大麻烦了。
.
紫宸殿内,韦皇后独自坐在上首软榻上,正以手撑头闭目假寐。杨辰走入殿中。低声唤道:“皇后娘娘。”
韦皇后睁开眼睛:“你来了。过来坐。”
杨辰走到下首的席位上,屈膝正坐。
“身上的伤好些了么?”韦皇后问。
杨辰低头答道:“已经无碍了。”
那一刀砍得并不深,又是伤在左手,所以什么也没耽误。
韦皇后将桌上一封信纸往前推了推,说道:“你看看这个。”
杨辰将信纸接过,扫了两行,整颗心都提了起来:“这是?”
“是李重俊死前留下的。”韦皇后说道,“他指认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是这次谋反的幕后之人。”
杨辰一目十行,迅速将信扫过一遍。此时她最关心的是李重俊有没有将长宁公主府也供出来。
万幸,信中对长宁公主府只字未提。杨辰这才松了一口气。转念一想。这封信是举发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那岂不是一次铲除相王势力的绝好的机会?
“你怎么看?”韦皇后问道。
杨辰想了想,说道:“奴以为。李重俊倒是做了件好事。我们正可以借此机会,做早该做的事。”
韦皇后看着她,微微摇了摇头:“做不得。”
“为何?”
“我已命人搜索了东宫,并未发现李重俊所说的李隆基写给他的信件。”韦皇后说道。
没有那些信,也就没有了证据。那李重俊的一切指证都是空谈。没想到太平公主的手竟然这么快。
韦皇后叹了口气。说道:“现在吐蕃使臣团仍在,不能闹得太大,让外人看笑话。一个太子已经够了,再加上镇国长公主……恐怕大局不稳。”
道理杨辰心里明白,可仍旧不甘心。这可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
“那皇后打算怎么办,难道就这么算了?”杨辰问。
“现在必须就这么算了。”韦皇后沉声说道。“太平公主在朝堂党羽众多,现在发一道圣旨都要看她的脸色……”韦皇后声音黯了下去,终于抿唇不语。
那日混乱中。武三思和武崇训都被杀死了,武氏的力量彻底退出了朝堂。没有了武家的支持,韦皇后就像断了一只手,再也没办法操控朝堂。
“梁王的葬礼准备得怎么样了?”韦皇后问。
杨辰低头答道:“已经准备妥当。停灵七日,即入葬皇陵。”
韦皇后点了点头。疲倦地闭上了眼睛。
走出紫宸殿,天上忽然飘起了雨。杨辰沿着九曲回廊缓步行走。细细密密的雨汇成水珠,顺着廊檐成串滴落。檐角的风铃叮铃铃地响,似是一曲永远也唱不尽的挽歌。
细雨中,一个身影出现在大明宫中,静静望着远处女子的身影。
+++++++++++++++
今日小札:屌丝?高富帅?李重俊!
关于李重俊的这场政变,百度上写得很清楚,茯苓就不多加赘述,在此引用:
神龙三年七月,李重俊率李多祚、李承况、独孤祎之等人,矫制发左右羽林兵及千骑三百余人,先杀死武三思、武崇训,并杀其党羽十余人。又派李千里分兵守宫城诸门,自己则率兵自肃章门,斩关而入,欲杀韦皇后等人。不幸被拦阻于玄武门之外,士兵临阵倒戈,斩李多祚及李承况等于楼下,余党溃散。政变失败后,带下属奔终南山而去,赵思慎率轻骑追之。最终于雩县西十余里为左右所杀。
这场政变其实没有什么导火索(并不像咱书中所写的因为太子妃之死)。政变的真正原因,是多年积怨。
李重俊的母亲是个普通宫人,历史上已不可考。这样的出身必然不招人待见。再加上他年幼时父亲李显正在流放之中,所以也就对他疏于管教。史书上说,李重俊性情刚果。这本是个好词,可是如果这种“刚果”用不对地方,就成了武断。李重俊就是这种武断之人。
这种性格,成为了他发动政变的最根本原因。
内因找到,剩下的就是外因了。李重俊不是韦皇后所生,所以不受重视。李显盲目偏宠韦皇后,因此对这个儿子也不怎么上心。安乐公主则因为李重俊的出身而处处刁难,甚至称他为“奴”。安乐公主的婆家,也就是武三思一家,甚至公开请李显废掉李重俊,立安乐公主为皇太女。来自家族的欺凌和漠视和对自己本身地位的威胁终于让这个性情刚果的年轻人坐不住了。他决定发动政变。
政变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在历史中,这种不成功的范例比比皆是。李重俊的失败是他的出身和性格所致。没有显赫的母族,没有高超的政治智慧,没有长远的政治眼光。李重俊,注定只是历史舞台上一个匆匆过客。
有趣的是,在李旦(唐睿宗)登基之后,追赠李重俊为节愍太子,并且将他和太子妃的陵墓移入皇陵。历史记载,李重俊的太子妃并不是范阳卢氏,而是姓杨。
其实,这是本书女主杨辰的最初雏形。
在真实的历史上,他们最终没有错过。
ps:
在考虑要不要给武三思写小札……各位亲,乃们也太淡定了吧,评论区也太安静了吧,好歹给句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