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三十一节入崇文馆
    崇文馆位于东宫,原本是太子平日读书的地方。高宗时太平公主曾在此读书,首开了公主入读的先例。至神皇陛下登基,这一特例便被保留下来,成了传统。如今太子已过中年,很少来崇文馆,于是此地就变成了东宫世子郡王们读书的地方。

    崇文殿共有四位主讲先生,都是当朝有资历有名望的大儒。主讲《诗经》的是崇文馆大学士宋之问,治学尤以严谨著称。杨郡主入读时便拜在他的门下,杨辰每日陪伴左右,听宋学士讲解《诗经》,大儒学问之广博宏大,令人感叹。

    自从入了崇文馆,杨辰和郡主在一起的时间就愈发多了起来。两人闲来无事便在一起谈天说地,几乎把杨辰这十四年的家底都聊了个遍。尹袭月的事,杨辰也曾小心地向郡主提起,自然是略过了中间那些龌龊,只说自己有一个同乡犯了错,被发入掖庭。杨郡主隔日便派人去掖庭局打点,虽然不能救出尹袭月,但她以后的日子应该也不会那般难过了。

    后来杨辰得知,宋雨晴也在她之后离开了清凉殿,进入内文学馆,也就放了心。一切似乎都变得妥帖顺遂起来。杨辰夜夜对着月亮祈祷,只希望这顺遂不要过去的太快。

    这期间安乐郡主又来闹过几次,不过每次杨雪霁都不在殿中。她只能在李仙蕙那边坐坐,便悻悻地走了。之后也就少来了。杨辰心里实在是摸不准这主的脾性,为什么非要闹得人家不自在,她才能开心?

    转眼就到了六月初,洛阳的夏天才刚刚开始。尚服局派人送来了新制的夏装,盛在托盘里奉在寝殿前的几案上。杨辰将那浅粉色的锦缎罗裙拿在手上,丝质柔软,如同婴孩的皮肤,不禁叹道:“郡主,你看,这罗裙真漂亮。”

    杨雪霁正执笔盘坐在窗边的书案前,低头说道:“我可没工夫看什么罗裙,杜学士留的诗还没写呢。”

    大学士杜审言是杨郡主的另一位先生,为学刻板严厉,每次都要留些诗文题目当做作业。杨雪霁虽然聪明,却偏偏不善作诗之道,每每下课回来都是一脸烦闷。

    “你还有哪一个没写啊?”杨辰转过屏风,走进内室。

    杨雪霁叹了一口气,道:“就是那个以《诗经》为题的。他让写八句,我这都写了四句了,诗经还没出来呢。”

    杨辰在案前坐下,将她的笺子拿过来,读道:

    “宝帘坠银钩,

    菱花照白头。

    怜香春睡浅,

    觉梦已知秋。”

    她微微蹙眉,问道:“你这是想写什么?”

    雪霁双臂抱膝,将下巴搁在手臂上,说:“我也不知道啊,只要是合辙押韵的词,我就往上堆。”

    杨辰含笑说道:“读上去倒是押韵,可是没什么内容啊。”

    杨雪霁靠在窗前,微微咬唇,说道:“一会儿要内容,一会儿要格律。怎么可能写得出来。”

    杨辰知道写诗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急不来,可心里也替她着急:“你再好好想想。”

    “想不出来,不写了。”杨雪霁把笔一丢,说道,“大不了我去回祖母,以后不去崇文馆就是了。”

    杨辰心里好笑。转念一想,郡主不读书了,那还要郡主伴读做什么?

    她叹了口气,说道:“笔拿来,我帮你写就是了。”

    “真的?”杨雪霁问道。

    杨辰点了点头。

    杨雪霁脸上绽开一个笑容,急忙舔好了笔,双手送到她面前。

    杨辰接过了笔,又将她的前四句反复读了两遍,觉得还是算闺阁情调,又要扣着《诗经》这一题。略微思索后,提笔续出四句,推到她面前,说道:“你把这四句誊在你那

    杨雪霁接过来,小声读道:

    “弄姿风无力,

    惜影月当留。

    簪花君前好,

    流水唱关鸠。”

    她眼睛一亮,说道:“好啊,真是好!既点了诗经之题,又接着我的头四句。姐姐,幸好有你,不然我可怎么办。”

    杨辰笑道:“你快读熟些,别让杜学士问住了。”

    用过午食,杨雪霁和杨辰便准备往崇文馆去。正好李仙蕙要去东宫见父母,便和她们同行。杨雪霁已将新制的淡粉色罗裙穿上了身,夏日的风徐徐吹来,吹得她裙摆微扬,如同一只粉色的蝶,在郁郁宫城的夹道内飞舞。她的身旁是一身水蓝色襦裙的永泰郡主,杨辰捧着书箱走在另一侧。入了东宫大门,李仙蕙便带着侍儿往主殿去了,杨雪霁二人直接去往崇文馆。

    “怎么也不见你去拜见太子?”怎么说杨雪霁也是太子义女。不去问安,于理不合。

    杨雪霁淡淡一笑,道:“我去做什么?平白惹人嫌。”

    杨辰看着杨雪霁仿佛无所谓的侧脸,心中更替她难过起来。杨雪霁转头看她一眼,笑道:“快些走吧。”便拉着杨辰的手往前走去。

    崇文馆是一座二层小楼,楼前有着五十步见方的广场。广场上生者几株垂柳,远远的只见垂柳下正有人系马。

    “重润哥哥!”杨郡主高声唤道。垂柳下的少年应声回过头来,见了她微微一笑,招呼着左右迎向她们。

    来过崇文馆这么多次,也没一次遇到他们,今日倒是巧了。杨雪霁上前见礼,杨辰只默默跟在她身后,目光掠过枣红纱袍的李重润,掠过大腹便便的李重福,掠过广袖临风的李重俊,却偏偏没有看到李隆基。她顿时觉得心中空落落的,微微低下头。

    “杨妹妹来听杜先生讲学?”李重润看着杨雪霁。

    “是。”杨雪霁含笑答道。

    “好,杜先生好啊。”李重福笑着说道。

    杨雪霁挑眉问道:“杜先生哪里好?就知道让我们作诗作诗,都快烦死了。是吧,杨姐姐?”

    杨辰站在她身后,微笑着点了点头。

    “哦,那,那便是不好了。”李重福急忙应和道,笑容中透着憨厚随和。

    “人家说好你就说好,人家说不好你就说不好!”李重润看着他,蹙眉说道。

    李重俊哈哈大笑,道:“二哥嘴里没一句准话!”

    几人都笑起来。李重福却也不恼,跟着他们一起笑。

    这三个皇子都是在流放中成长,身上不仅没有贵族子弟的骄横之气,反而多了一丝沉稳和豁达。杨辰看着他们言笑晏晏的样子,与并州打马球的男孩子们也没什么区别,心中也多了几分亲近。

    “哎,杨家娘子,你看我今日仪容如何啊?”李重俊早就看到了杨辰。他抬手正了正冠帽,挑眉问道。

    杨辰心里刚对他培养起的好感瞬间消失无踪,看也没看他,只是低着头说道:“郡王好风仪。”

    李重俊倒是较真儿,问:“你都没看我,怎么知道?”

    杨辰淡淡道:“奴若看了您,刚才的话就变成假话了。”

    众人皆哈哈大笑起来。杨雪霁说道:“我们进去吧,别让先生等着。”说着就拉着杨辰往里去了。李重润走在后面,一拍李重俊的肩膀,说道:“明知人家嘴里不饶人,你还老给她空子钻。我是该说你傻呢,还是说你太过聪明?”

    李重俊微微一笑,道:“大哥取笑。我不过是和她玩笑而已。”

    李重润拍了拍他的肩,便往大殿走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