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995章 文章见报
    十月中旬,《百姓日报》连续发表了五篇文章,讨论“共同富裕”这个问题。

    其中第一篇文章,转载自《今日鲁东》,名为《论国富和民富》。

    文章署名:江云皓。

    文中指出:

    “国富”指的是国家整体的经济实力和财富积累,“民富”则是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财富状况。

    只有当人民群众普遍富裕起来,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在追求“国富”的同时,也要注重实现“民富”,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这篇文章所提及的内容,其实不算新颖,但却足够勇敢、足够真诚。

    尤其是关于民富的重要性,文章中讲了很多。

    相比接下来的四篇文章,这篇文章引起的讨论是最多的。

    而最后的评论员文章,显然也是将这篇文章当做了重点来进行总结。

    评论员文章指出:

    改革开放后,我们D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打破传统体制束缚,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推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十八大以来,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

    现在,我们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

    这就既要有长远眼光,也要有务实行动;既要有目标意识,也要有过程意识;

    既要有共性目标,也要有个性路径。

    各个地方实际情况各异、发展水平不同,要统筹考虑需要和可能,因时因势因地制宜设定发展目标,作出政策设计安排,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

    同时,实现共同富裕也是一项现实任务,这项工作不能等。

    要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共同富裕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事实。

    《百姓日报》这一连五篇文章发表之后,江云皓再一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办公室里,江云皓正和老部下李莉通着电话。

    “书记,您的文章写得真好。”

    江云皓笑着摇了摇头。

    李莉如今是黄海市委常委、秘书长。

    对于一些官媒的风向和消息,她比之前更加灵通了。

    《百姓日报》的这次的专题,引起的风浪不小,李莉知道也不足为奇。

    不过,她今天打这个电话,倒不是仅仅为了这篇文章。

    “书记,下个月初领导小组这边准备去潍州市考察、调研,静芳书记问您要不要一起去?”

    李莉说的领导小组,自然是四城协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这个领导小组成立之后,确实是带动了省内四个城市的联动发展。

    对于周静芳这个领导小组组长来说,也是一笔不菲的政绩。

    至于江云皓这个副组长,所得其实有限。

    毕竟他主政的泉城市,在经济上比黄海市还是差了不少。

    四城之中执牛耳者,肯定还是黄海市。

    相比之下,倒是另一名副组长郭松涛看上去收获更多一些。

    “下个月我可能有点忙~”

    江云皓琢磨了一下道,“剑锋市长可能有空,回头我和他再说一声。”

    “好的,谢谢江书记~”

    四城协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四个成员,分别是泉城市长毛剑锋、黄海市市长宁海涛,以及宁台市委书记马尚文、潍州市委书记楚耀庆。

    江云皓不去的话,泉城市方面有毛剑锋做代表也不错。

    李莉虽然不是这个小组的成员,但她作为静芳书记大管家,帮忙协调一下相关事宜是很正常的事儿。

    结束了和李莉的通话,江云皓想了想,按下内线电话。

    “白秘书吗,你过来一趟。”

    白镜柏很快就赶了过来。

    “白秘书,你安排一下车子,明天上午出发去京城。”

    “好的,书记~”

    白镜柏闻言,连忙应下。

    目送着白镜柏出门,江云皓将身子靠到沙发椅上默默思忖。

    会议将于10月26日至29日在京城召开。

    今天已经是23号,明天出发的话时间上也不算早。

    至于为什么提前进京,江云皓自然希望去老师那儿走动一下。

    顺便呢,也了解一下京城的动静。

    自已的文章见了报之后,京城某些圈子肯定会有所反应。

    比如说,一些企业家、精英之类,他们未必会认同自已的观点。

    甚至其中有一些,怕是和自已的观点南辕北辙。

    而这些人,可不能仅仅将其当做经济界人士来看待。

    他们的背后,或多或少站着一些势力。

    为这些势力说话,来反驳自已的观点,都是很正常的事儿。

    当然了,这些人是什么反应,现在还不好说。

    找老师打探一下情况,这是最稳妥的。

    这样的话,即便接下来会遇到反驳者,自已也能心中有个底。

    会议期间,尤其是分组讨论的时候,一些经济专家对当前经济政策和思路提出不同意见,都是很正常的事儿。

    自已虽然不惧和人辩驳,但有所准备总归是更好一些。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