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10章 人类进化史
    《人类进化史诗!》

    【1200万年前,受板块张裂影响,东非高原隆起,水汽受到地形阻挡难以抵达,东非气候急剧变化,森林转变成稀树草原】

    人类?进化?

    对于这些词汇,无数朝代的古人都是看的一脸懵。

    完全不明所以。

    大宋。

    沈括认真看着天幕,比起其他朝代的历史,他更喜欢看这些后世讲述的,他完全没听过的事情。

    因为即便偶尔能够听懂一句,那也足以受用终身,感觉整个人对世界的认知都通透了许多。

    他有一个好习惯,记录的同时,也不纠结听不懂的部分。

    “人类进化?草原?这天幕要讲什么啊?”

    大秦。

    “1200年前…嗯?1200万年前?”

    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恐怖的天文数字纪年的嬴政倒吸了一口凉气,还以为是自已看错了,来来回回反复读了好几遍。

    “为什么要讲这么久远的事情,这么久远的事情发生了什么?”

    “天幕怎么会知道?”

    “天幕不是后人制作的吗?”

    “和这标题又有什么关系?”

    嬴政的心中满是疑问,眼前的天幕可以说是他看过的最纳闷的了。

    和他一样想法的,还有很多。

    大汉。

    “1200万年前?我滴个乖乖啊。”

    “女娲他妈都没出生吧?”

    刘邦惊了,已经没有什么事情能让他产生惊讶的情绪,即便是后世移山填海,那也只能证明后人本事大而已。

    但是这个……

    “陛下,由《山海经》中推算,女娲距今至多也不过数千年历史……”

    萧何也是看的眼皮直跳。

    “这1200万年……”

    无法知晓是个什么数字。

    大唐。

    李世民一时无言。

    “都说陛下万岁。”

    “朕看这后世研究看来,万岁恐怕也只是沧海一粟吧。”

    越是看到后世的研究,就越感到自已的渺小。

    李世民对这个1200万年反倒没有什么怀疑。

    “所以,人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200万年前吗?”

    “可是传说不是女娲造人吗?”

    “……”

    这个消息对于他来说实在是太过颠覆世界观,脑海中不说一千多万年,哪怕是一万年前的历史,也是一片空白。

    “1200万年前是什么时代?盘古开天吗?”

    虽然即使是女娲造人,也不知晓女娲从何而来,但是这个惯性思维依旧让无数古人有些不愿意相信。

    大清。

    乾隆一脸的惊愕。

    他自认为对历史也算了解,可是,这种长达连神话传说都不敢说的,1200万年,是当真的吗?

    “朕知道了,最后天幕是不是还要说一句,本故事纯属虚构,请勿当真?”

    因为之前发生了类似天幕讲述完亲自解释的事,乾隆觉得应该和他想的大差不差。

    后人虽然厉害,但也不可能知晓上千万年之前的事情。

    毕竟他们即便是想要知晓他这个时候的事,不还是得通过史书记载吗?

    【原本生活在树上的始祖地猿被迫来到地面上寻找食物】

    【始祖地猿拥有手一般的脚掌,适合攀爬,但在地面上行动迟缓】

    天幕播放的一个通体黑色毛发的猩猩样貌的古猿,这让万朝古人一阵错愕,不是要讲述人吗?

    大唐。

    “猩猩?”

    李世民有些不太确定的说了句,他也只在书中记载或是图画中见过,并没有见过实际物种。

    而且也只是有些像而已。

    【地猿中的一支进化为南方古猿,是正在形成中的人的晚期代表】

    【南方古猿的脚掌更适合陆地生活,习惯群体合作,抵御掠食者】

    看着天幕上那些脚掌与刚刚地猿截然不同,而且各自手拿棍棒武器,浑身黑色毛发的黑‘猩猩’,万朝古人心中都泛起了一种不愿意相信的可能性。

    大宋。

    赵祯有些难以置信的说道。

    “朕记得《礼记》中记载,‘猩猩能言,不离禽兽’,这浑身黑毛的家伙,与禽兽何异啊?”

    “为何天幕说他是行成中的人的晚期代表?”

    “行成中是什么意思?晚期代表又是什么?”

    满心的疑问正问出口,天幕上的‘南方古猿’便被野兽捕食。

    【由于缺少有效的防御性工具,受到掠食者的捕杀。】

    西晋,正在整理三国历史的陈寿,也曾在《蜀志》中写下“封溪县有兽曰猩猩,体似猪,面似人,音作小儿啼声。既能语,又知人姓名。”

    可实际上,他也没见过这种物种,只是看过一些当地留存的画像。

    他此刻更是纳闷的看着天幕。

    “这是猩猩?不对不对……”

    “这是人???”

    【南方古猿中的一支,进化为能人,能人被认为是食腐动物】

    【能人食用骨髓的过程中,开始学会制作石器】

    这次,天幕干脆将天幕上这个他们没有见过的‘兽’称之为‘能人’了。

    这下没得跑了,彻底确定这个进化是这般含义的万朝古人全都难以置信。

    春秋时期。

    孔子难以置信的喃喃道:“相传上古时期,先人也用石器耕地、打猎……”

    “这能人……”

    孔子看的不知所措。

    “除了这浑身的毛发以外,若非说他是人……”

    到也不能算错,毕竟真的已经开始变得很像了。

    【能人进化为直立人,学会主动狩猎】

    【人类进入狩猎模式,一跃成为捕食者】

    【火的使用,改变了人类的饮食结构】

    【熟食减少了胃的消化时间,促进了大脑的进化】

    大秦。

    嬴政看的心惊肉跳。

    这个‘直立人’和此前的能人之间的变化太大了,完全就是人了。

    他们一个个手拿削尖了的木质长矛,除了‘科技’水平,差一些,完全看不出和他们秦人有什么区别。

    “这个时候是多少年了?”

    “是燧人氏教会了他们使用火吗?”

    嬴政有些不敢确定,燧人氏距今才多少年,这天幕动辄千万年的说法,让他的世界观波动太大。

    “这么说,朕的先祖是这个叫‘直立人’的?”

    虽然不愿意相信自已是前面那些什么古猿进化而来,但是如果说是眼前这个什么,直立人,嬴政还是能够勉强接受的。

    毕竟和此前的‘兽’看起来不同,这一眼就可以分辨是人啊。

    大唐。

    “这个进化,是变得更聪明的意思?”

    顺便理解了何为进化的嬴李世民,看向他的大臣们。

    却见他们一个个都眉头紧锁,一样是不太愿意相信。

    如果不是天幕所言,他们已经开始辩驳起来了。

    甚至谁敢说自已的先祖是这‘猿’,那也只能是你的先祖,而不是我的。

    “陛下,天幕上的这猿,与我大唐的猿有所不同。”

    “臣不敢妄言,可是……今日天幕所言的‘进化’,臣却不敢苟同。”

    “这人就是人,猿就是猿,未听闻哪只猿能变成人的,便是在聪明,也不过听懂只言片语,不然……那些猿怎么不出来耕种,而是在树上掠食呢?”

    虞世南只觉得自已的世界观在崩塌,多年的学习仿佛一朝化作了泡影,绝对不愿意承认这种说法。

    “若是臣等是这‘直立人’进化而来,臣还勉强愿意相信几分。”

    “毕竟先人本就是茹毛饮血,燧人氏钻木取火,教人熟食;神农氏发明农耕,遍尝百草;伏羲氏发明网罟,定姓氏、制嫁娶;黄帝……”

    “这些都是史书记载过的,先人记载,距离古时更近,而天幕所谓‘进化’中对此一句不提,难不成后人还真有穿越时空之能,能亲眼看看过去如何?不然又是如何得知这么久远之前的事?”

    “故而臣私以为,后人对此并不了解,这条天幕可信度存疑。”

    闻言,李世民点点头,各有各的想法倒也正常,今日的天幕他也不可能尽信,毕竟这其中的内容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

    “爱卿说的有理。”

    “还有其他想法吗?”

    李世民看向贞观群臣,不过今日的天幕内容实在是超出了几乎所有人的知识点,以至于他们都不好说些什么。

    【非洲的直立人进化为智人,七万年前智人离开非洲】

    【一部分直立人在非洲进化为海德堡人后,来到欧洲进化为尼安德特人】

    天幕上,那尼安德特人肌肉粗壮,鼻部凸出,一看就是个强力蘸酱。

    东汉末年。

    “又、又进化了?”

    曹操沉思。

    后世说的这些是真是假暂且不论。

    但他本以为直立人就是他们的先祖了,没想到又进化了。

    曹操认真的看着天幕,这天幕讲述的事,的确是新奇,让人感到有趣。

    哪怕不是真的,当个故事听听,也的确让人大开眼界。

    “这人类进化一次又一次,一次比一次厉害。”

    即便是孩童也能看出,后面的人类会使用武器,捕猎能力也越来越强,再也不是此前的那个什么南方古猿、地猿被野兽捕食的时候了。

    这也正常,毕竟即便是他军中随便挑出几人,带上武器装备,也一样能够捕猎大型野兽。

    “这么说,吾等的先祖是这个尼安德特人?”

    “好怪的名字?”

    看着天幕上这强壮的尼安德特人,他不禁看向身侧的许褚,开玩笑道。

    “怎么样?仲康?”

    “不知你能够对付的了这天幕上的尼安德特人?”

    见状,觉得是丞相在考校自已的许褚不屑的冷哼一声。

    同样膀大腰圆的他活动了下那壮硕的筋骨。

    “魏王,俺能打十个!”

    见状,曹操笑了笑,没有说什么,转而继续看天幕,因为他看到了一个重要的信息。

    【智人在欧洲遇到了身体壮硕的尼安德特人】

    【尼安德特人在捕猎】

    【智人在捕猎】

    天幕上,仅有的几个勇猛的尼安德特人正在和犀牛火并,武器只有一杆长矛,最终在负伤后将其杀死。

    而弱小的智人在成群结队的欺负野兔以及其他小动物,运用各种丰富的捕猎工具,才成功抓到。

    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南宋。

    这鲜明对比的画面给赵构看的直乐。

    “哈哈哈哈,这个智人就是逊啊!”

    “都是人,你怎么这么菜。”

    大清。

    康熙脸色微变。

    “这尼安德特人好生勇猛!”

    “这群智人如此羸弱不堪,这么小的猎物如何够食用?为什么不像尼安德特人那样去捕猎大型的动物?”

    一头犀牛,就是他们正规军队去捕猎,都有一定的风险,更何况武器如此简陋的先人了,康熙不得不感慨,先人真是胆大勇武。

    “这些尼安德特人如此勇武,看样子应该就是我满民之先祖了。”

    “至于这智人,如此胆小,不成气候,与汉民倒是挺像,估计是这些胆小如鼠的汉臣的先祖。”

    如此想来,让康熙心中升起一阵阵的优越感。

    “待到这天幕放完,要将其编成书册,广泛宣传,朕看看谁还敢说朕的先祖是野猪皮。”

    【智人率先经历认知革命,传说、神话应运而生】

    天幕上,一个头戴鹿角的祭祀正在围着火堆跳舞,石墙上画着许多符号、动物。

    【群体对于虚构事物的讨论,促使智人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

    【羸弱的智人对工具进行了优化和改造,最终战胜了强大的尼安德特人】

    天幕上,改良后的智人工具,使得捕猎变得更加容易,可以轻易的获取食物。

    康熙:“……”

    赵构:“……”

    赵构一阵尴尬,他看向岳飞,岳飞只是沉默不言,并没有半分其他的想法。

    康熙则是庆幸,还好天幕是一次性讲完,不然若是编成书,那可就糗大了。

    大唐。

    李靖丝毫不意外,反倒是觉得这样才对。

    “再强壮的个人,终究只是个人。”

    “十则围之,这天幕上的尼安德特人似乎群体数量不多,没有天幕所言的这个‘凝聚力’,斗不过智人也是正常。”

    【研究表明,现代人类体内有2%尼安德特人的基因,意味着我们是智人和尼安德特人混合的结晶。】

    “既然如此,如何又要分为两种呢?”

    李世民不解,都能一起生孩子,那不就是同一物种?

    【智人开始走向全球】

    【遭遇全球性冰期】

    【4万年前,智人驯化了狼,狗成为了人类忠实的伙伴】

    大明。

    朱厚照眼前一亮。

    “狼?还能驯化成狗?”

    “有趣有趣!”

    “去去去,去豹房将将那几只狼都拉出来,给朕驯化看看!”

    他很想知道是怎么驯化的,驯化后怎么变成狗?

    【1.2万年前,冰期后,西亚地区发现一种神奇植物,小麦】

    【农业革命,智人开始驯化动物,走向定居】

    【农业发展,生产物资可以养活更多的人,社会出现精细化分工】

    【部落城邦产生,后演变为国家】

    【欧洲人开始大航海】

    【……】

    【近代科学技术生产力大发展】

    【人属-智人这一平平无奇的物种,成为了左右蓝色星球环境的重要因素】

    演化史诗结束了。

    万朝观众们还沉浸在天幕的各种画面中没有回过神。

    大秦。

    嬴政叹了口气。

    “倘若天幕所言非虚,原来从耕种到现在,才不过万载岁月。”

    “人生如此短暂,人类却已经走过了这么悠久的岁月。”

    “如此算来,大秦纵然真的能够传万代,又算得了什么呢?”

    知晓了这么久远的历史,嬴政有些惆怅。

    大清。

    “人类如此久远,我大清为何才只占了两百余年,凭什么?”

    看过之后,乾隆反倒是觉得更加难受了。

    有一种明知道世界有万般美好,却完全无法掌握一丝的无力感。

    都能够追溯到上千万年前,多么悠久的岁月。

    东汉末年。

    深宫中的刘协,看着自已眼前的玉玺。

    上面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八个大字。

    只是……

    “人类历史如此悠久,大汉的灭亡,又算得了什么呢?”

    知晓了汉朝的命运,刘协也逐渐放开了。

    既然一切都已经无法改变,那就随他去吧。

    无论秦汉唐宋元明清,谁又能逃离这个旋涡。

    可如今,即便是几千年的历史都加起来,与整个人类演化史相比,也不过是沧海一粟,太过短暂。

    大明。

    “既然不是女娲造人,那,这最初的始祖地猿又是从何而来呢?”

    “他们的先祖又是谁呢?”

    朱元璋有些不信,因为这样追溯下去,根本就没有个答案。

    还不如女娲造人来的准确。

    “或许……是其他更小的动物?”

    一旁的朱标下意识的说道。

    “不管如何,这些和我们都没有什么关系,爹,还是别放在心上了。”

    闻言,朱元璋也是点点头,差人将今天的天幕记录下来。

    既然对于治国想来没有什么用途,他们也就不在这方面多耗费精力。

    让愿意研究的人去看吧。
为您推荐